健康食療

藥酒是如何釀制?

從《養生方》的現存文字中, 可以辨識的藥酒方共有六個:1.用麥冬(即顛棘)配合秫米等釀制的藥酒(原題:“以顛棘為漿方”治“老不起”);2.用黍米、稻米等製成的藥酒(“為醴方”治“老不起”);3.用美酒和麥X(不詳何藥)等製成的藥酒;4.用石膏、槁本、牛膝等藥釀制的藥酒;5.用漆和烏喙(烏頭)等藥物釀制的藥酒;6.用漆、節(玉竹)、黍、稻、烏喙等釀制的藥酒。

《雜療方》中釀制的藥酒只有一方, 即用智(不詳何物)和薜荔根等藥放入甑(古代一種炊事用蒸器)內製成醴酒。 其中大多數資料已不齊, 比較完整的是《養生方》“醪醴中”的第二方。 該方包括了整個藥酒製作過程,

服用方法, 功能主治等內容, 是釀制藥酒工藝的最早的完整記載, 也是我國藥學史上重要史料。

先秦時期, 中醫的發展已達到了可觀的程度, 這一時期的醫學代表著作《黃帝內經》, 對酒在醫學上的作用, 作過專題論述。 在《素問·湯液醪醴論》中, 首先講述醪醴的製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即用完整的稻米作原料, 堅勁的稻杆做燃料釀造而成, 醪是濁酒, 醴是甜酒。 “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 以為備耳……中古之世, 道德稍衰, 邪氣時至, 服之萬全”, 說明古人對用酒類治病是非常重視的。 此後各朝代, 論述藥酒的書籍和篇章更是層出不窮。

到了東漢, 醫學家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及《金匱要略》兩部著作中多次論述了藥酒與藥的關係,

應用酒炮製中藥, 用酒送服丸散, 更用酒製造藥酒。 如《傷寒雜病論》“婦人六十二種風, 乃腹中氣血刺痛, 紅藍花酒主之。 ”紅藍花能行血活血, 用酒煎更能加強藥效, 使之氣血暢通, 則腹痛自止。 在東漢時, 已形成正月初一飲藥酒防疫的習俗。 當時飲用的是椒酒, 即用花椒浸泡的酒。 花椒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等作用。

從隋唐至宋元明清, 尤其是蒸餾釀酒的出現, 藥酒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在此期間, 醫學家對藥酒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藥酒在民間的應用更加廣泛。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載有巴戟天酒、五加酒、芎藭酒、枸杞酒、虎骨等藥酒十餘種。

宋代《太平聖惠方》的藥酒序則謂:“夫酒者,

穀蘖之精, 和養神氣, 性惟剽悍, 功甚變通, 能宣利胃腸, 善導行藥勢。 ”主張用藥治病, 宜分病邪之深淺, 若病之初, 當以湯液治之;而病至晚期, 沉屙日久, 當以藥酒性酷熱和善行藥勢之優點而用之。 不但是醫學家, 而且文學家對藥酒也頗有論述和描寫。

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寫了林黛玉“吃了一點子螃蟹, 便覺得心口微微的疼, 須得熱熱的吃口燒酒”, 寶玉便命丫環將合歡浸的酒燙一壺來, 寶玉希望林黛玉喝下這酒能“合歡蠲怒”, 以治她的“肝鬱氣滯症”。 第五十三回, 描述賈母除夕夜從甯國府歸來後, 與兒、媳、孫子們歡度除夕, “擺上合歡宴, 男東女西歸坐, 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

由此可知, 藥酒對於人們防疫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現代, 儘管各種劑型的酒類琳琅滿目, 但是古老藥酒仍然與時代共存。 到了冬季, 人們喜歡用藥酒補身子, 足以說明藥酒的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