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淺談氣功養生史

氣功, 作為醫療保健, 其歷史源遠流長。 它起源于唐堯時期, 奠基於春秋戰國, 以後歷代有所發展。 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 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 道家的老子、莊子, 都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氣功, 如《老子》中的“虛其心, 實其腹”、“致虛極, 守靜篤”、“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 《莊子》中的“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伸”等, 均是講練功的。 現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鍛煉的, 要數戰國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氣玉佩銘》。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簡帛醫書中, 就有描述氣功的帛書帛畫。

《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地方與氣功有關, 如《素間·刺法論》的“腎有久病者, 可以寅時面向南, 淨神不亂思, 閉氣不息七遍, 以引頸咽氣順之, 如咽甚硬物, 如此七遍後, 餌後下津令無數”等。 氣功一詞, 首見於晉時許遜《淨明宗教錄》的“氣功闡微”, 但這一詞在古代未普遍使用, 而是直到現代才盛行起來;在古代, 仍稱為導引、吐納。 服氣等。 葛洪在其《抱樸子》中, 對氣功養生的經驗和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記載。 南北朝時代, 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氣功養生經驗, 編輯成《養性延命錄》, 占該書之半的《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 有些內容與目前在應用的動靜功法極為相似。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 於絕大部分證候下都載有導引、吐納的方法,

約有260餘種, 可說是隋代以前氣功療法的一次總結。 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一書, 其中導引、行氣兩節, 專論古代氣功。 孫氏特別強調“氣息得理, 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鍛煉作用。 他還介紹了六字訣的具體運用, 以及動功“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計十八勢、“老子按摩法”計四十九個動作。

兩宋金元時代, 道教內丹術興起, 古代氣功開始融合其中某些部分, 這是該時期氣功發展的特點。 《聖濟總錄》是北宋政和中官修的方書, 卷帙浩大。 原書未有咽津、導引、服氣三部分, 是專論氣功的。 進入明清時代, 古代氣功發展的特點是更廣泛地為醫家所掌握、所應用, 氣功養生的專著各在60餘種以上。 如《保生秘要》列述了近四十種病症的導引運動方法。

明朝名醫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 記載了一些練功方法, 提出了“內景墜道, 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的練功體會。 清朝汪切庵所著《醫方集解》中, 記載了調息功的詳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在政府的中醫政策指引下, 氣功療法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發展, 被越來越多的人廣泛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