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一吃飯就出汗,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是氣虛?

為什麼吃飯後出汗?

氣虛">

人在吃飯的時候, 有很多肌肉都要參與運動的, 特別是我們咀嚼食物, 在進行咀嚼這個動作的時候,

不光我們的下巴及所牽引的肌肉在動。 其實在我們吃飯的時候, 我們面部的幾乎所有的肌肉都在運動, 特別是飯食比較燙, 或特別涼的時候, 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頭皮都麻, 其實那是頭皮下的肌肉因為神經過分興奮的痙攣表現。

面部的肌肉在咀嚼的時候也是要參與運動的。 你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去照照鏡子, 看看, 咀嚼的時候是不是面部的肌肉都在運動。

而且不光面部的肌肉動, 而且我們的胳膊也參加運動。

那麼這麼多的肌肉要運動當然要消耗能量了, 當然要出汗了。

並且在夏天吃飯的時候更是這樣, 因為, 夏天我們吃熱飯的時候, 一般的食物的溫度都要高過我們的體溫, 當我們吃進體內後, 肌體要把這部分不屬於自身發出的熱量要排出體外,

當然還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實現, 這就是出汗了。

從汗液看健康

體除嘴唇等極少數部位沒有汗腺外, 全身有200250萬個汗腺, 將其連接起來長達2030公里。 熱汗由胸、頸、背等處排出, 冷汗則由手心、腳心、腋下排出。 人體這些部位汗腺發達, 平均每平方釐米有400600個汗毛孔。 據實驗測定, 每出1公斤汗, 可降低體溫15℃左右。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鹽分, 在1公斤汗水內含有1.53克鹽, 因而汗水是鹹的。 出汗過多的人, 體內不僅水分丟失, 鹽分也隨之減少。 人們在出汗多的情況下, 不要光喝白水, 還要在飲水中加適量的鹽, 或多吃稍帶鹹味的食物, 以滿足人體對水和鹽的需要, 達到“收支平衡”。

● 無汗:又稱閉汗, 是指汗腺減少或機體不產生汗液,

身體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 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乾燥, 他們多半曾患有皮膚病(如銀屑病、硬皮病等), 令毛孔閉塞, 以致無汗。 另外, 若身體新陳代謝紊亂, 亦可能會無汗。

● 多汗:多汗是指在恒溫和靜態情況下, 仍大量出汗。 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進、情緒波動、失眠, 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若多汗兼頭暈乏力, 以及感到饑餓, 可能是血糖過低及肝功能欠佳。 服用某些藥物後, 亦會產生多汗反映。 若汗出如珠, 冷汗不止, 須加注意, 這是氣散虛極的表現, 中醫學上稱為“絕汗”, 是病危的表現。

● 自汗:在白天, 精神清醒的狀態下, 非因勞動、穿厚衣或高溫而汗自出。 中醫認為這是氣虛、陽虛的表現, 身體因失卻固攝力而不自覺地流汗。

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氣短、怕冷。

● 盜汗:指入睡後, 在半夜或黎明時分, 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 汗量甚多, 可令衣服濕透。 醒後則沒有出汗。 盜汗多陰虛所致, 若伴有低熱、兩顴潮紅、手心發熱, 口乾等症狀, 可能是肺病的徵兆, 如結核等。

汗的顏色

一般的汗是無色的, 也可以略帶淡黃色, 這是正常人的汗色。 患有不同疾病的人, 汗色會因病而異, 其恰如症狀的指示劑。 人若服用了氯化鉀後, 汗液會呈紅色。 吃蛋黃、胡蘿蔔過量, 汗液會呈深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