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劉忠軍完成了世界首例“3D列印”植入

從“追隨者”變為“引領者”

到了2014年, 我們完成了世界首例應用3D列印技術治療寰樞椎惡性腫瘤, 就是前面那個樞椎腫瘤的男孩子。 2016年, 又完成了世界首個3D列印定制五節長達19釐米脊椎植入手術, 這個病人姓袁, 出院7個月後來複診, 他告訴我, 他已經可以每天接送孩子上幼稚園, 可以開車, 騎自行車, 還能做些家務。

2010年至2011年間, 我們設計研發了早期的3D列印產品, 包括用於髖關節置換的髖臼杯、用於頸椎椎間盤切除後的椎間融合器和人工椎體,

其中, 髖臼杯在2015年, 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准, 成為註冊產品, 迄今國內已應用上千例, 2016年, 3D列印椎間融合器, 又獲CFDA批准臨床應用。

大家總覺得看病貴,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 過去幾十年中, 我們醫療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很大程度上是靠引進國外技術, 高端醫用設備和器材更是國外產品一統天下, 這些高端產品的費用使廣大患者難以承受, 以骨科手術為例, 70-80%以上的錢, 花在醫用耗材上。 國產產品價格雖然低一些, 但目前採用傳統工藝生產的產品相對低端, 患者不情願接受。

創新性醫療產品改觀這種格局, 具有我們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內產品, 可以同時具備價格優勢和技術優勢,

以我們自主研發的3D列印髖關節臼杯產品為例, 進口的臼杯是3萬, 國產3D列印臼杯僅僅是1萬, 國產臼杯上市以來已使用超過2500例, 取得很滿意的療效, 而且, 我們的國產創新性產品一旦走入市場, 國外產品感到壓力, 往往會主動降價, 中國的病人就受益了。

掌握了3D列印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 就掌握了新一輪全球醫療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權, 可以使我國的醫學, 從過去只是緊跟著世界醫療科技發展新方向, 變為引領世界醫療科技, 有點像“彎道超車”的出其不意。

我是外科出身, 但不迷戀手術

雖然是拿手術刀出身, 但我一點都不迷戀手術, 我甚至夢想有一天, 外科醫生徹底放下手術刀, 不再用這種無奈和有創的方式,

切除腫瘤。 從現在的醫療水準看, 外科手術雖然有效, 但與之相伴的創傷、出血, 和對病人的精神磨難實在太大了!

說到這一點, 我在人大會上也提過, 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 要提倡自體血的回輸, 因為脊柱手術經常需要輸血。 與此同時, 我也想提醒年輕的同行:不要過多為自己手術技藝或技能的提高而沾沾自喜, 應當投入更多精力追求脊柱腫瘤治療的微創化和無創化, 拋棄手術刀或許才是外科醫生的最高境界。

當醫生的, 必須懷惻隱之心, 看到脊柱腫瘤患者痛苦、絕望的表情, 就不能容忍他們坐以待斃。 “我們常講, 醫生要把病人當上帝, 其實病人也把醫生當上帝。 如果能把他們的病治好, 他們真會拿你當救命恩人,

做醫生, 必須擔起救死扶傷的責任, 對得起病人的這份信任和期待!”

北醫三院 仰東萍/文

一次急刹車引起的“絞刑架骨折”

急刹車能引起癱瘓!這個說法並非聳人聽聞, 因為急刹車可以使頸部像鞭子一樣劇烈揮動, 由此引起的“揮鞭傷”, 如果傷及頸椎最關鍵部位, 確實可以致癱甚至致死。

人的頸椎由7節椎骨垂直連接組成, 其中最上面兩節被稱為寰椎和樞椎。 這兩塊椎骨與其他的頸椎相比顯得很“特別”:

第一頸椎就是寰椎, 這是一塊沒有椎體的椎骨, 看起來更像一個骨質的圓環, 與其他椎體相比, 寰椎顯得非常單薄。

第二頸椎是樞椎, 它雖然有椎體, 但它的椎體與其他椎骨圓柱形的椎體不同, 呈上細下粗的圓錐形。

它們之間的連接方式也與其他椎骨不同, 寰、樞椎之間沒有椎間盤, 它們之間靠韌帶連接, 所以活動範圍很大。

寰椎直接通過小關節與頭顱連接, 好像在尖塔頂上支撐了一個又大又沉的球體, 正是這種結構, 讓人的頭部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上下左右自由轉動, 不過, 同時也讓寰樞椎成為整個頸椎中最不穩定也最脆弱的那個支點。 過去用絞刑處死囚犯時, 繩子借助的, 就是這個薄弱環節這個部位的骨折, 在過去, 又被稱為“絞刑架骨折”。

如果頭部受到瞬間暴力的撞擊, 如摔傷、撞傷、砸傷, 或者是急刹車時, 頸椎連接著頭部, 會發生鞭子一樣的猛烈甩動, 此時, 位於“鞭子”末梢的頭與頸椎連接處的寰樞椎, 就非常容易發生韌帶斷裂、關節脫位。

由於寰樞椎的錐孔內,有為大腦供血的最大動脈分支——椎動脈,更有脊髓在其中穿行,寰樞椎脫位往往會壓迫這些重要血管神經,帶來嚴重後果,而且它的嚴重症狀卻往往在寰樞椎損傷後很久才顯現出來,這讓寰樞椎脫位成為了致殘甚至致死的定時炸彈。

寰樞椎全脫位,多因寰椎橫韌帶斷裂,或因樞椎的齒狀突骨折引起,除了局部頸痛,活動受限,頭頸歪斜外,還可引起較為嚴重的神經脊髓壓迫症狀。如四肢麻木,無力,肌肉萎縮,走路踩棉花感,大小便功能障礙,甚至癱瘓等。最為嚴重的後果是,高位脊髓的生命中樞受到壓迫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患者死亡。

臨床上,經常有頸肩部疼痛、斜頸、手腳麻木、眩暈耳鳴的患者,被診斷為頸椎病但按照一般頸椎病治療並不見效。在跑了許多大小醫院,X光、CT、核磁等影像學資料裝了一大袋後,卻還是飽受折磨。其實這些患者很可能得的不是一般頸椎病,而是頸椎病中一種兇險的類型——寰樞椎脫位。

名醫坊專家團

由於寰樞椎的錐孔內,有為大腦供血的最大動脈分支——椎動脈,更有脊髓在其中穿行,寰樞椎脫位往往會壓迫這些重要血管神經,帶來嚴重後果,而且它的嚴重症狀卻往往在寰樞椎損傷後很久才顯現出來,這讓寰樞椎脫位成為了致殘甚至致死的定時炸彈。

寰樞椎全脫位,多因寰椎橫韌帶斷裂,或因樞椎的齒狀突骨折引起,除了局部頸痛,活動受限,頭頸歪斜外,還可引起較為嚴重的神經脊髓壓迫症狀。如四肢麻木,無力,肌肉萎縮,走路踩棉花感,大小便功能障礙,甚至癱瘓等。最為嚴重的後果是,高位脊髓的生命中樞受到壓迫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患者死亡。

臨床上,經常有頸肩部疼痛、斜頸、手腳麻木、眩暈耳鳴的患者,被診斷為頸椎病但按照一般頸椎病治療並不見效。在跑了許多大小醫院,X光、CT、核磁等影像學資料裝了一大袋後,卻還是飽受折磨。其實這些患者很可能得的不是一般頸椎病,而是頸椎病中一種兇險的類型——寰樞椎脫位。

名醫坊專家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