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便秘久治不愈竟是情緒在作亂?

一緊張就想上廁所,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別擔心, 這是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一旦緊張的情緒舒緩下來, 尿頻尿急的問題自然會逐漸緩解。

然而, 除了此類影響之外, 很多的軀體疾病的發生也和心理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比如, 脫髮跟壓力大有關, 長期抑鬱的人易得腫瘤等。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情志病分會主委、杭州市七醫院院長、省級名中醫張永華教授說:“這類疾病在醫學上有個特殊的名稱——心身疾病, 據研究, 心身疾病的發生幾乎涵蓋了迴圈、呼吸、消化、內分泌代謝、泌尿生殖、骨骼肌肉、神經精神等各系統,

內、外、婦、兒、皮膚、五官、老年病等各科, 可見在疾病治療時注重心身共治已是刻不容緩。 ”

便秘久治不愈

調理情緒後神奇好轉

在張永華教授的專家門診, 經常能看到很多心身疾病患者, 他們通常比單純的身體疾病更痛苦, 又找不到合適的專科醫生來治療, 但通過張教授的心身共治, 奇妙地擺脫了痛苦。

“張醫生, 你開的藥太好用了, 我才吃了兩個星期, 身上所有不舒服的地方都好了, 還需要繼續吃嗎?”42歲的林女士一邊進診室一邊大聲問。

就在兩周前, 也是在這個診室, 第一次來看病的林女士面容憔悴、愁眉不展, 總是反復問自己會不會是胃癌。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據林女士回憶, 兩年多前, 她不知怎的就開始便秘,

經常是兩三天都不上大號, 不得不借助開塞露才能解決問題。 起初, 她以為是自己老坐辦公室不運動, 胃動力不足所致, 還特意去配了點藥吃, 結果卻是腸子一天到晚“咕嚕嚕”蠕動作響, 便便依然不怎麼順暢, 甚至還在加重, 每週的排便次數減到一兩次, 開塞露也開始不管用了。

更可怕的是, 因為經常吃了不拉, 總覺得肚子脹脹的, 林女士的心理負擔很大, 她開始不敢多吃東西, 食欲每況愈下。 隨後, 她又發現胃部經常會隱隱作痛, 還老是有股氣在往上沖, 做了胃鏡檢查, 說是慢性萎縮性胃炎, 可把她給嚇壞了, 心想著“會不會是胃癌的前兆”。

直到兩周前, 她經朋友介紹找到張永華教授。 “你的睡眠怎麼樣?”“你的情緒怎麼樣?”“你的個性怎麼樣?”與大多數內科醫生問診時截然不同的三個問題,

終於幫林女士找到了病根——焦慮。

林女士說, 她的睡眠一直不好, 不是入睡困難就是早醒, 脾氣也比較暴躁, 動不動就發脾氣, 至於個性方面, 向來都是比較敏感多疑, 後來細想起來, 其實一切問題就是從老公經常晚歸而吵架開始的。

於是, 根據中醫“思則氣結”、“氣機郁滯”、“鬱怒傷肝”, 而肝火旺盛灼傷陰液導致津枯便秘的原理, 張永華教授開方時, 除了表面上所需的調理胃腸的藥之外, 還特意加了些“疏肝理氣、養陰寧神”的藥, 身心同調, 病情明顯好轉。

常見心身疾病

幾乎涵蓋了各科疾病

為什麼對林女士這樣棘手的病患, 張永華教授能手到擒來?這得益於他多年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中醫功底。

“我原先是看中西醫結合消化、肝病的, 在很早的時候, 我就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 在西醫消化科的病人中, 有30%~40%與心理、情緒相關;而在中醫消化科的病人中, 更是有60%~70%與心理、情緒相關。 因此, 我向來非常重視人的心理對消化系統等疾病的影響, 在治療上更是講究從‘心’調治肝病和脾胃疾病。 ”張永華教授說。

除了消化系統疾病與心理的密切關係之外, 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因素也是密不可分, 著名心血管疾病專家胡大一就提出了“雙心理論”。 他認為, 40%的心血管疾病是完全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還有40%的患者是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兩者都有, 僅20%是純粹生理上的心血管疾病。

更有研究顯示,

心身疾病的發生幾乎涵蓋了迴圈、呼吸、消化、內分泌代謝、泌尿生殖、骨骼肌肉、神經精神等各系統, 內、外、婦、兒、皮膚、五官、老年病等各科。

更糟糕的是,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增強, 複雜多變的社會矛盾造成的心理應激日顯突出, 直接導致目前心身疾病增多, 迫切需要正確而有效的防治措施。

中醫藥防治心身疾病

有天然優勢

“目前,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意識到軀體疾病與心理因素之間的關係, 但現代醫學中, 內、外科醫生和精神、心理科醫生分科明確, 這樣人為地將生物學與心理學割裂開來的, 在對待此類疾病時往往容易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錯誤。 ”張永華教授說。

傳統的中醫則不然, 其向來講究“形神統一”的整體觀,

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軀體疾病的影響。

比如, 中醫認為,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 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應, 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致病, 但是突然強烈或長期刺激, 超過了正常生理活動範圍, 使氣血紊亂, 陰陽失衡, 臟腑失調, 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由此可見, 心身醫學與傳統中醫理論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而中醫藥“心身同治”的做法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也有著天然優勢。

另外, 除中藥內服之外, 傳統中醫還可採用針灸、推拿、氣功、外治、食療、體療等獨有的特色治療方法, 讓心身疾病患者受益。 (何麗娜 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