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因人辨證施行
什麼叫辨證
辨證是中醫認識疾病的過程, 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到的資料, 進行綜合分析, 從而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的過程。
證, 即證候, 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一般由一組有聯繫的異常脈症組成。 有點接近于現代醫學說的綜合征的概念。
證候與症狀不同, 它是一個綜合性概念, 是人體在自然諸因素、社會諸因素和個體自身諸因素相互影響下的綜合反映。 由於個體受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影響不同, 個體自身也有差異, 因而產生了不同的證候。
比如大家常說的腎虛、肝火、心火,
中醫養生講究個體化
中醫養生講究個體化的養生和保健。 因為並非每種養生方法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也並非人人都適合所有的養生手段, 必須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季節及所患疾病的性質等情況, 採取適當的方法。
中醫學一個大的特色就是因人而異, 辨證論治。 比如兩個糖尿病患者, 西醫檢查一樣, 在西醫治療基本一樣, 但在中醫可能就大不一樣了, 一個人屬於陰虛, 就應該補陰, 用的是枸杞子、百合、知母、黃精、山萸肉等養陰的東西;另一個人屬於濕熱, 就該清熱利濕, 用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藿香、柴胡、黃芩等等。 這就叫“同病異治”,
養生也要遵循整體觀念
中醫的整體觀有兩層意思:大整體和小整體。
大整體是說人和自然界、社會和周圍環境是一體的, 因此, 人的健康也會受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 這也叫“天人合一”。 很多疾病, 身體的、心理的, 是因為你沒有處理好大整體的關係, 比如你不把大自然當回事, 氣候變了, 你不注意, 自然就要鬧病。 再比如處理不好同事的關係問題、甚至家人的關係, 時間長了, 問題就出來了, 這時候來看病如果醫生不考慮大的整體, 不考慮影響健康的原因, 只考慮病情,
舉個例子, 很常見的中國傳統的婆媳關係問題, 處理不好的話, 心情不舒暢, 婆婆肝郁, 兒媳婦肝郁, 沒準兒子夾在中間也肝鬱呢。 別管中間的哪一位, 如果不解決根本問題, 只根據症狀病情開藥, 效果都不會理想更不會長久的, “心病還須心藥醫”嘛。
什麼是小整體呢?小整體強調人的臟腑、氣血、經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都是相互關聯的, 相互影響的, 而不是各自為政的, 也就是說人體本身是個整體, 古代中醫稱為“人身亦一小天地”, 所以不能頭痛治頭, 腳痛治腳。
以咳嗽為例, 《黃帝內經》講“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非獨肺也”。 上大學時怎麼也不明白這句話, 後來有臨床經驗了, 實踐多了, 慢慢就理解了,
治病如此, 養生也要遵循中醫的整體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