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正確開窗通風有助預防疾病

開窗通風無疑是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 隨著戶外空氣污染愈演愈烈, 開窗也成了麻煩事。 怕屋裡空氣被“傳染”不敢開, 單純依賴空氣淨化器、空調換氣等來呼吸“新鮮”空氣, 人們不得不整天關著窗戶。 近日, 香港《明報》做了一項實驗, 教你如何正確開窗。

空氣不流通, 疾病找上門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琳達·金凱德在“綠色建築元素”網上撰文介紹,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出現病態建築綜合征, 它包括頭疼、眼鼻喉刺激、乾咳、皮膚乾癢、頭昏噁心、難以集中注意力、疲勞和對氣味過敏等。 究其原因, 主要是通風不夠造成的,

但這一問題最易被大家忽視。

人的一生有80%以上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 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室內空氣問題, 勢必會危害到健康。 “室內空氣不流通, 與室外換氣率低, 室內空氣污染物會積聚。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教授黃子惠強調, 室內空氣流通非常重要, 否則裝修釋放的有毒物質、黴菌、塵埃、皮屑、蟎蟲、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增多, 氧氣減少, 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有進有出, 效果最好

塔樓的住戶可能會有這種煩惱:家裡的窗戶都在同一側, 開窗時通風效果不好。 這種情況, 可以充分利用家裡的排氣扇、油煙機等, 製造通風效果, 但怎麼開有很多講究。

香港《明報》的這項實驗發現, 屋裡不開窗通風的情況下,

室內懸浮粒子數量約11微克/立方米;如果打開排氣扇以及離它最遠的窗戶, 懸浮粒子數量就降為8微克/立方米;而在開排氣扇周圍的窗戶時, 懸浮粒子數量不減反增, 為16微克/立方米。 這說明, 最佳的開窗方式應該是, 打開居室中距離最遠的兩個通風口。 要讓空氣有進有出, 經過整個房間, 通風效果才好。

開半小時就夠

空氣的交換效率跟室內外的溫差也有關係。 有實驗顯示, 以一個80平方米的房間為例, 在室內外溫差達到20℃時, 開9分鐘空氣就可以充分交換;如果室內外的溫差為15℃, 開窗11分鐘就差不多了;在無法判斷室內外溫差時, 最好保證開窗30分鐘。

很多人會說, 現在外面空氣那麼差, 就是開5分鐘也不行。

對此,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表示:“室外空氣再不好, 每天也要打開窗戶通風。 ”即便在霧霾天, 室內也要有新鮮空氣來源, 可以選擇戶外空氣相對較好的時間段, 把每個房間的窗戶開個小縫, 通風30分鐘~1個小時。 一般來說, 每天下午1點~4點大氣擴散條件比較好, 污染物濃度較低, 因此可在午後陽光好的時候通風換氣。 “我們家一年四季24小時窗戶都開一個小縫。 ”彭應登說, 住在馬路邊的人要除外, 馬路兩邊揚塵、PM2.5相對較高, 應該避免長時間開窗, 可以選擇用空氣淨化器、加濕器來改善居室環境。

風雨天, 找對開窗時機

如果天氣條件差, 就要視情況而定了。

颳風時, 5級以下適合通風。 3~5級風一般不會造成地面嚴重揚塵,

比較適合空氣中污染物的擴散, 特別是雨雪過後的晴天, 空氣比較濕潤時, 大風可以明顯起到清潔空氣的作用。 但為了安全, 建議只開一條縫。 當地面較乾燥時, 5級以上的風很容易揚塵, 此時最好暫時關上窗戶。

下小雨時別開窗。 很多人覺得雨水會沖走空氣中的顆粒物, 空氣品質會好轉。 彭應登表示, 這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 因為下小雨時, 風速和風力也往往較小, 不利於污染物的稀釋和擴散, 潮濕的空氣還會給懸浮的污染物“穿上水衣”, 加重空氣污染。 中等以上、持續時間較長的降雨才能有效地沖刷空氣中的污染物。 此外, 彭應登提醒, 不論是什麼級別的降水, 天氣陰沉即將下雨雪時, 以及剛剛降水時,

空氣都處於污染較嚴重的狀態, 這時最好不要開窗通風。

先除塵, 再開窗

相對於從外界進入室內的塵土, 我們更應該擔心屋中原本積累的灰塵。 室內細小顆粒物的濃度不一定比室外低, 有時甚至會比室外更高。 空氣流通時, 會帶起室內灰塵, 大大降低了改善室內空氣的效果, 甚至還可能引發感冒、呼吸道疾病等。

建議開窗前先打掃室內衛生, 最好用濕式除塵, 先在室內灑點水, 過10~15分鐘再打掃, 使空氣中的水蒸氣與灰塵顆粒吸附在一起, 就可以減少空氣中飄浮的灰塵數量, 同時還有利於調節室內的濕度。 同理, 在擦桌子、窗臺以及地板時, 也一定要使用濕抹布, 以防塵土飛揚。

此外, 打掃房間時, 最好戴上口罩, 結束後先不要在室內停留,

待開窗通風一段時間後再回到室內, 以免吸入細小顆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