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坐月子引發的死亡悲劇:我們都需要自救的能力

7 月 9 日, 山東淄博一位產婦在坐月子期間, 因為中暑被送到醫院, 最後卻不治身亡。

值班醫生表示, 產婦來時穿的長褲長袖, 「她家人說, 因為是坐月子, 怕落下什麼病, 就穿的厚一些。 」

對此, 家人承認, 家裡堅持不開風扇和空調, 還讓產婦蓋著被子。

經檢查, 產婦中暑的程度已屬於熱射病, 她的心臟和肝臟均有不同程度損傷, 體溫高達 40 多度, 最終沒有搶救過來。

中國女性分娩後坐月子坐出問題, 乃至喪命的極端案例算不上多, 但也絕對稱不上少, 類似媒體報導案例並不難列舉。

此前, 上海一名產婦因為在坐月子期間堅決不活動身體,

導致肺動脈血栓死亡。

而在酷暑期間「坐月子」, 烏魯木齊的一名產婦也因休克被送醫院救治, 後被診斷為「圍產期熱射病」。

除了產婦坐月子被捂熱, 嬰兒被捂熱出病甚至致死的事件也不鮮見。

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個案例是:

今年年初, 在湖南益陽一個僅有兩個月大的女嬰, 因為父母特別怕孩子凍著, 不僅給孩子蓋了十斤重的被子, 還讓孩子睡在兩個人中間。

這種既容易壓到孩子, 又容易熱到孩子的做法, 最終導致孩子的器官功能衰竭。

經過診斷, 孩子患上了捂熱綜合症。

母親的坐月子的定律

這個年僅兩個月大的女嬰, 最後被父母放棄了搶救。 而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 我懷裡正抱著出生三個多月的兒子。

我跟妻子分享了這一新聞, 對此, 我們無不充滿了驚詫和憤懣。 不僅僅是對這個孩子的惋惜, 對父母的苛責, 也因為在當時, 給孩子穿衣服、蓋被子方面, 我們面臨著是來自雙方長輩的強烈干涉。

在這場干涉中, 我們真正體會了什麼叫「有一種冷叫做奶奶/外婆覺得你冷」。

我們發現, 每當我們給孩子穿得正合適時, 不管是外婆還是奶奶抱過去, 都一定會再給孩子加一件。

或許, 這可以叫做奶奶 / 外婆定律。

為了穿衣服的問題, 我們跟雙方母親都曾多次苦口婆心溝通過, 但都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效果。

因為坐月子、帶孩子, 長輩似乎一直佔據在這兩個領域的權威寶座。

我記得幾年前曾出差去北京, 與兩位同齡的男性媒體人閒聊。

期間, 我談起長輩育兒的一些弊端, 結果這兩位當時都已經做了父親的朋友, 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我們的母親總比我們更懂得如何帶孩子吧!」

然而, 在過去半年多裡, 從我的親身參與經歷來看, 如果家裡的長輩僅僅是沿襲傳統的那一套「坐月子」和「帶孩子」方法, 那完全就是一場災難。

任何一個瞭解過科學坐月子, 科學育兒的新手爸媽, 如果看到雙方母親的一些舉動, 一定會產生不適, 也一定不捨得把孩子完全交給長輩。

我的家鄉在浙江西部一個小鎮, 儘管現代化的設施早已覆蓋大部分地方, 但在坐月子方面, 女性依舊堅守著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一套做法。

在回到家鄉分娩之前, 我和妻子曾想像過各種不適應的場景,

但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 我們的想像太過於淺薄了。

事實上, 兩位母親在私下裡並不缺乏對對方的不滿。 但在坐月子方面, 她們卻保持了驚人的隊形一致。

例如, 她們都表示「月子得做四個月」——這也是我們家鄉一項令人稱奇的傳統

他們都認為第一個月不能洗頭洗澡, 即使要洗, 也必須用冷開水和熱開水兌起來沖洗

他們也都認為夏天不可以開空調。 不過由於是在冬天, 沒有開空調、電扇方面的爭議, 所以我們算躲過一劫。

飲食方面:她們也總會有各種花式講究。

例如對土雞蛋的崇拜, 就讓我無比震驚。

在我母親的案例譜系中, 有的產婦一天要吃 15 個雞蛋, 一般案例也需要 6 ~ 9 個, 而妻子堅決只吃兩個, 結果就是那陣子每天做飯時都在糾結此事。

岳母也不例外, 拉著我開車去農村買土雞蛋, 價格高達 40 元 / 斤不說, 還要加上時間、精力和車輛油費。

她們之所以如此迷戀雞蛋的功能,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在物質匱乏時代, 雞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補品」。

運動方面:他們認定臥床休息不運動, 是月子早期最好的做法。

分娩當天, 在休息了幾個小時後, 我詢問妻子是否可以下床。

最終在我的鼓勵下, 攙扶著她走了幾分鐘。 由於分娩很順利, 妻子的身體也不錯, 總體來說恢復得很快。

但這依舊無法讓雙方母親釋懷, 每當我們表示要出去散個步, 都會表現出擔憂的表情, 在她們看來, 月子裡吹到冷風, 就要受一輩子的苦。

我們與長輩之間的衝突來得很突然,

卻也很必然。

因為妻子一直直接用熱水器裡的熱水洗漱洗澡, 而岳母一直認為她是用冷熱開水相兌來洗的。 的確, 我母親每天也都在燒熱水, 然後等著冷卻。

被發現的那一天, 孩子還沒有滿月, 岳母的喋喋不休引起了妻子的反感。

由於激素的變化, 妻子在產後的情緒很容易低落, 也更容易憤怒。

又因為妻子是需要被照顧的人, 岳母反又覺得自己很委屈。

記得她當時抱著我們的孩子, 幽幽地說:「以後媽媽的身體這裡痛那裡痛, 你就給媽媽好好按摩一下。 」

話音一落, 我們嚴詞反駁了岳母。

最終, 雙方不歡而散。 也正是因為這一導火索, 引爆了滿月酒的那一晚岳母的當眾爆發。

她哭著指責我們不理解她, 以致于妻子連連道歉,試圖安撫她的情緒。

至此,因為坐月子而引發的衝突深深地烙在了兩代人的記憶裡。

被錯置的責任

頗為有趣的是,在家鄉小鎮上的大部分家庭,月子裡即便有衝突,衝突的原因卻並不是在如何坐月子上。

就我的觀察,因為絕大部分丈夫都認為,坐月子和帶孩子都應該聽從女性長輩的意見。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五線城市的男性,並沒有什麼區別。

因為這裡的丈夫都很容易忽視產後女性的情緒問題,也不會真正深度介入育兒過程,在客觀上,男性把二者的權威讓渡給了雙方的長輩,自己甘當一個局外人。

不過,這樣一來,家裡倒是和諧了不少——至少表面是如此。

因為雙方沒有觀念分歧,所以不論對錯,不論是否科學,衝突得以避免。

當然,之後的後遺症一定是嚴重的。

月子裡被捂成熱射症這樣的結果或許太極端,但因為長輩深度參與乃至一手包辦帶來的婆媳衝突,將會在接下來以不定時炸彈的方式相繼爆破。

當然,這是後話,也與本文的主題無甚關聯。

對我來說,存有疑惑的地方在於,長輩不學習科學坐月子、科學育兒的知識還情有可原,但為何一些年輕的父母也不學習呢?一開始,我認為可能是獲取知識管道的問題,但很快,我便否認了這一答案。

目前育兒類的公號、書籍雖然龐雜混亂,但大體上說的東西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走進書店,坐月子、育兒的書籍都不少。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小夫妻可能沒有看書的習慣,那麼我想說的是,在妻子分娩的醫院,是一家二甲醫院,即便在這樣一家算不上很好的醫院,也設置了視頻教學室。

臨近預產期,我在陪妻子產檢時發現了這一教室,駐足觀看了幾分鐘,發現視頻的內容都是三甲醫院主任醫師級別的醫生針對坐月子和育兒的講課。

在征得護士的同意後,我拷貝了全部視頻課程,並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做了消化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跟護士交流時,她狠狠地稱讚了我一把。

原因在於,這個不大的教室已經淪為休息室,很多丈夫都只是進來睡覺,並沒有學習的打算。

在陳述中,她甚至不無諷刺地說道:「有些夫妻寧願在門口吵架,也不願意進來學習。」

所以,獲取知識的管道極為便利、寬闊,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外在資源不足,而在於內在的思維方向錯置。

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的碰撞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50、60 後的父母,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多的是一種縱向意識,或者說時間意識。

例如,在如何坐月子上,他們會不假思索地繼承傳統的方式,對於歷史傳統的毫不懷疑,構成了他們思考的基石。

而類似我和妻子這樣在外面打拼,接受過高等教育的 80、90 後,更多的是一種橫向意識,或者說是空間意識。

在坐月子上,我們會去搜集醫學界的主流說法,會去信任專家、書籍,而不是父母。

兩種意識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但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時間意識更加線性,空間意識更加平面,乃至立體。

雙方母親之所以認定傳統的辦法更好,因為中國民間對傳統的認同度很高,時間意識根深蒂固。

所以,她們的思維方式促成了她們的選擇。

而我輩之所以選擇學習新的坐月子和育兒知識,也在於我們思維方式上的特點,更願意從空間層面尋求幫助。

在本文一開始就提到的兩起悲劇中,無論是產婦的家人,還是女嬰的父母,他們都漂浮在傳統表層,都在隨波逐流。

他們以愛的名義做著世上最愚蠢的事,也承受了最悲劇的結果。

背後的根源,就是對歷史傳統的迷戀,和學習意識的缺乏。

某種程度上,繼承傳統就是一種慣性,而要學習新知識,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顯然,這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每當進入一個新角色,面對一個新領域,我們都需要學習。

這種學習不是簡單的繼承前人的做法,而是需要擴展空間,擴大視野,將傳統置於一個知識與經驗的坐標系中去看待。

就我自己而言,通過深度參與育兒,通過積極介入妻子坐月子,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壓力,還有一個嶄新而有趣的觀察世界的視角。

在這種新視角下生活,我能真切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以致于妻子連連道歉,試圖安撫她的情緒。

至此,因為坐月子而引發的衝突深深地烙在了兩代人的記憶裡。

被錯置的責任

頗為有趣的是,在家鄉小鎮上的大部分家庭,月子裡即便有衝突,衝突的原因卻並不是在如何坐月子上。

就我的觀察,因為絕大部分丈夫都認為,坐月子和帶孩子都應該聽從女性長輩的意見。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五線城市的男性,並沒有什麼區別。

因為這裡的丈夫都很容易忽視產後女性的情緒問題,也不會真正深度介入育兒過程,在客觀上,男性把二者的權威讓渡給了雙方的長輩,自己甘當一個局外人。

不過,這樣一來,家裡倒是和諧了不少——至少表面是如此。

因為雙方沒有觀念分歧,所以不論對錯,不論是否科學,衝突得以避免。

當然,之後的後遺症一定是嚴重的。

月子裡被捂成熱射症這樣的結果或許太極端,但因為長輩深度參與乃至一手包辦帶來的婆媳衝突,將會在接下來以不定時炸彈的方式相繼爆破。

當然,這是後話,也與本文的主題無甚關聯。

對我來說,存有疑惑的地方在於,長輩不學習科學坐月子、科學育兒的知識還情有可原,但為何一些年輕的父母也不學習呢?一開始,我認為可能是獲取知識管道的問題,但很快,我便否認了這一答案。

目前育兒類的公號、書籍雖然龐雜混亂,但大體上說的東西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走進書店,坐月子、育兒的書籍都不少。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小夫妻可能沒有看書的習慣,那麼我想說的是,在妻子分娩的醫院,是一家二甲醫院,即便在這樣一家算不上很好的醫院,也設置了視頻教學室。

臨近預產期,我在陪妻子產檢時發現了這一教室,駐足觀看了幾分鐘,發現視頻的內容都是三甲醫院主任醫師級別的醫生針對坐月子和育兒的講課。

在征得護士的同意後,我拷貝了全部視頻課程,並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做了消化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跟護士交流時,她狠狠地稱讚了我一把。

原因在於,這個不大的教室已經淪為休息室,很多丈夫都只是進來睡覺,並沒有學習的打算。

在陳述中,她甚至不無諷刺地說道:「有些夫妻寧願在門口吵架,也不願意進來學習。」

所以,獲取知識的管道極為便利、寬闊,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外在資源不足,而在於內在的思維方向錯置。

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的碰撞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50、60 後的父母,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多的是一種縱向意識,或者說時間意識。

例如,在如何坐月子上,他們會不假思索地繼承傳統的方式,對於歷史傳統的毫不懷疑,構成了他們思考的基石。

而類似我和妻子這樣在外面打拼,接受過高等教育的 80、90 後,更多的是一種橫向意識,或者說是空間意識。

在坐月子上,我們會去搜集醫學界的主流說法,會去信任專家、書籍,而不是父母。

兩種意識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但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時間意識更加線性,空間意識更加平面,乃至立體。

雙方母親之所以認定傳統的辦法更好,因為中國民間對傳統的認同度很高,時間意識根深蒂固。

所以,她們的思維方式促成了她們的選擇。

而我輩之所以選擇學習新的坐月子和育兒知識,也在於我們思維方式上的特點,更願意從空間層面尋求幫助。

在本文一開始就提到的兩起悲劇中,無論是產婦的家人,還是女嬰的父母,他們都漂浮在傳統表層,都在隨波逐流。

他們以愛的名義做著世上最愚蠢的事,也承受了最悲劇的結果。

背後的根源,就是對歷史傳統的迷戀,和學習意識的缺乏。

某種程度上,繼承傳統就是一種慣性,而要學習新知識,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顯然,這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每當進入一個新角色,面對一個新領域,我們都需要學習。

這種學習不是簡單的繼承前人的做法,而是需要擴展空間,擴大視野,將傳統置於一個知識與經驗的坐標系中去看待。

就我自己而言,通過深度參與育兒,通過積極介入妻子坐月子,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壓力,還有一個嶄新而有趣的觀察世界的視角。

在這種新視角下生活,我能真切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