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心性猝死綜合征

概述
心性猝死系一臨床綜合征。 指平素看來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復或穩定者, 突然發生意想不到的非人為死亡。 大多數發生在急性發病後即刻至一小時內, 最長不超過6小時者, 主要由於原發性心室顫動, 心室停搏或電機械分離, 導致心臟突然停止有效收縮功能者。

病因
一、冠心病: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見的病因。
二、心肌炎:重症心肌炎時可有心肌彌漫性病變, 導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三、原發性心肌病:病變以侵犯心室為主, 也可累及心臟傳導系統。
四、風濕性心臟病:主動脈瓣狹窄病人約25%可致猝死。


五、QT間期延長綜合征:包括先天性耳聾,繼發性者常見原因為低血鉀、奎尼丁、胺碘酮藥物影響。
六、二尖瓣脫垂綜合征: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
七、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畸形:如左冠狀動脈起源於右側冠狀竇或與右冠狀動脈相連。
八、預激綜合征合併心房顫動:當旁道不應期越短, 發生房顫時就越有可能轉變為惡性心律失常-室顫而猝死。
九、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多因冠狀病、心肌炎、心肌病、引起竇房結動脈缺血、退行性變、致竇房結缺血、壞死、纖維化。

症狀
猝死發生前可無任何先兆, 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和/或情緒波動, 有些出現心前區悶痛, 並可伴有呼吸困難、心悸、極度疲乏感, 或表現為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早搏。

猝死發生時, 心臟喪失有效收縮4-15秒即可有昏厥和抽搐, 呼吸迅速減慢, 變淺, 以致停止。 心音消失, 血壓側不到, 脈搏不能觸及, 皮膚出現紫紺, 瞳孔散大, 對光反應消失。 死前有些病人可發出異常鼾聲, 但有些可在睡眠中安靜死去。

 檢查
心電圖檢查, 可出現以下三種表現:①室顫(或撲動)波型。 ②心室停搏, 心電圖直線或僅有心房波。 ③心電機械分離, 心電圖呈緩慢畸形的QRS波, 但不產生有效的心肌機械性收縮。

治療
猝死的搶救:一旦作出猝死的診斷、應立即進行搶救。
一、心肺復蘇。
(一)叩擊心前區:在心前區用拳叩擊三下, 對剛發生心臟停搏病人, 部分可複跳, 如不復跳, 可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二)胸外心臟按壓:病人仰臥于硬板床或地上,

術者以左後掌根部置於病人胸骨的下半段的2/3處, 將右手掌放在左手背上, 雙手有節奏地按壓, 借助身體下壓的力量, 有節奏地每分鐘按壓60-70次, 避免用力過大引起肋骨骨折。
(三)口對口人工呼吸:術者一手托起病人頸部, 使頭部儘量後仰, 保持呼吸道通暢;另一手捏住病人鼻孔, 深呼吸後對準病人的口用力吹出, 每分鐘12次(每按壓心臟4-5次, 作口對口人工呼吸1次)。
二、心肺復蘇後的處理。
(一)心律、血壓、心功的恢復:
1、心律失常的處理:嚴重竇性心動過緩伴發心搏驟停可用阿托品或異丙基腎上腺素, 藥物治療無效時, 可用人工心臟起搏。
2、低血壓的處理:對低血壓本身可靜脈滴注間羥胺或多巴胺或並用氫化考的松。
3、心力衰竭的處理:可根據病情及有無服用洋地黃製劑情況,
給予西地蘭或地高辛。
(二)肺部感染的防治:要保持呼吸道通暢, 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 預防肺部感染。
(三)腦缺氧的防治:為減輕心臟停搏對腦組織的損害, 應儘早防治腦水腫。 具體方法:應爭取儘早(在5分鐘內)用冰帽保護大腦, 作選擇性的頭部降溫。
(四)腎功能不全的防治:儘快糾正休克或低血壓, 糾正酸中毒, 早期應用利尿脫水劑如:甘露醇、速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