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披針葉兔耳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四川中草藥通訊》1:19, 1973

【拼音名】Pī Zhēn Yè Tù ěr Fēnɡ

【別名】肺經草、小血金丹

【來源】為菊科植物披針葉兔耳風的全草。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約20~60釐米。 根莖粗短, 周圍生多數細長的鬚根。 葉基生, 通常5~7片;葉片披針形, 長6~11釐米, 寬1.6~2.7釐米, 先端鈍尖, 基部楔形下延, 邊緣微顯淺波狀, 凹處有短刺齒, 葉脈2~3對, 顯著, 背脈紅棕色, 上面綠色, 下面淡綠色, 兩面及邊緣均被棕色茸毛, 邊緣毛最密;葉柄長約4~13釐米, 密被棕色茸毛, 以基部的毛更長而密。 頭狀花序排成狹長圓錐花序;花梗密被棕色茸毛;每花序含有管狀的兩性花3朵;總苞田筒狀, 苞片質硬,

多層, 覆瓦狀排列;管狀花冠5裂;雄蕊5。 瘦果具羽狀冠毛。 花期12月。

【生境分佈】生於河邊、水溝旁潮濕沙石地的雜草叢中。 分佈四川、雲南等地。

【藥理作用】對犬、兔的實驗性外傷有止血作用;在試管中能縮短凝血時間, 並有抑菌作用。

【功能主治】治肺結核咯血, 胃潰瘍出血, 支氣管擴張咯血。

【臨床應用】治療內出血:㈠散劑:將全草曬(烘)幹碾細, 過80~100目篩, 裝瓶備用。 每次2.5~5克, 溫開水送服。 ㈡酊劑:按滲漉法制成20%濃度, 每毫升相當於原生藥0.2克。 每次5毫升, 日服3次。 ㈢注射劑:濃度為50%, 供肌肉注射。 一般每次2毫升, 每日2~4次;嚴重者每次4毫升, 4小時1次, 至出血減少後再適當減少用量及次數。 採用上述劑型共觀察119例內出血患者, 用藥1~2周, 少數2周以上。 完全止血者74例(62.1%), 部分止血(出血減少或顯著減少)28例(23.53%),

無效17例(14.36%), 有效率85.61%。 其中對消化道潰瘍出血、肺結核咯血的止血效果較為穩定、明顯;支氣管擴張僅觀察3例, 均迅速止血。 其中散劑的止血效果不如針劑, 且易引起嗆咳、噁心嘔吐, 可導致一時增加出血的副作用;酊劑治療肺結核咯血療效較好;針劑治療39例消化道潰瘍出血, 與應用一般常規止血劑的40例相對照, 止血效果較為迅速。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