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進補 不得不談的膏方
膏方歷史悠久。 早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膏方應用的記載。 《黃帝內經》中也有關於膏劑的記載, 如馬膏, 主要供外用。 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載有不少膏方的制法與用途。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中的大烏頭煎是膏方內服的最早記錄。 唐代對膏方的製作、使用方法, 續有發展,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膏方的製劑有水煎去渣, 取汁, 濃縮及內服的特徵。 《千金方》中有個別“煎”方已與現代膏滋方大體一致, 如蘇子煎, 將藥味搗碎, 取汁, 去滓, 熬如脂狀, 納蜜, 煎如飴狀,
膏方發展至明清, 膏已成為滋潤補益類方劑的專用名稱, 煎則轉為水煎劑的同名語。 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膏方有, 《景嶽全書》所載“兩儀膏”, 以氣血雙補, 形氣兼顧, 治療氣血兩虧, 嗜欲勞傷, 胃敗脾弱, 下元不固諸證。 洪基著《攝生總要》,
近代膏方續有發展, 歷史悠久的中藥店, 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上海雷允上和童涵春堂等均有自製膏滋藥, 如首烏延壽膏、八仙長壽膏、葆春膏、參鹿補膏等, 制合方法, 皆有其獨特之長,
膏方作用包含“救偏卻病”的雙重作用。 因病致虛、因虛致病, 可用膏方;慢性疾患、頑固性疾患、消耗性疾患, 亦可用膏方調養。 所以膏方不同於其他補藥、補方, 它具有補中寓治、治中寓補、補治結合的特點。 隨著人們對疾病本質的深入瞭解和認識, 對“進補”意義更深層次的拓展, 許多醫家提出膏方並非單純之補劑, 故辨證選藥須視患者體質狀況, 施以平補、溫補、清補、澀補、調補之劑, 還鬚根據疾病進行施治, 需要時可配以祛邪攻堅等藥, 萬不可認為膏方僅為專門補品, 而貿然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