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拖延症晚期?其實你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開篇的話

上個週末的快樂時光已經遠去, 下個週末還隔著漫長的兩天……心理學家證實, 週三是人們感覺負擔最重的時候, 也是情緒的最低點。

每週三, 生命君都會為你準備一段“減壓白噪音”, 希望在夜深人靜的夜晚, 嘈雜的辦公室裡, 抑或擁堵的回家路上, 幫你卸下一整天的壓力和疲憊。 在這裡, 安靜片刻, 關照內心。

這次, 請跟生命君一起, 靜下心來感受“你願意登上這列穿越時空的列車嗎?”

點上方聽一段音訊

生命君開小號啦更多腦洞大開的心理知識請移步“讀心研究所”翻牌子(ID:duxinyanjiusuo)

在進入正題前, 我們先看一則視頻

相信你也深有同感。 無論預先留出的時間多充裕, 最後總免不了哭著“跪”完。

當等待與拖延的成本, 遠高於真正開始行動所需的成本, 人們常陷入一個“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

今天, 讓我們來一起聊聊怪圈的“真身”——拖延症背後的秘密!

全球十億人患上拖延症

資料顯示, 約70%的大學生會拖延學業, 其中50%的人表示拖延已成為習慣;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達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行為。

由此推算, 全球可能有近10億人患有拖延症。

一般人群中, 慢性拖延症問題影響到了25%的成年人, 超過95%的拖延者希望減輕拖延習性。

美國知名商業資訊專家菲爾·奧利佛一直在關注拖延症在職場上的“殺傷力”, 他說:“拖延症耽誤了無數的生意,

謀殺著人們的生命!”

關於拖延症的真相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拖延症呢?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克拉裡·雷恩總結出以下幾點:

• 挑最不重要的事先做;越重要的越拖得久;

• 每次開工都要整點開始, 一點半、兩點, 卻遲遲不動手;

• 在決定靜下心來做事時, 要先去沖杯咖啡;

• 不容許別人佔用或浪費自己的時間, 自己卻不珍惜時間;

• 總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時機”去做重要的工作;

• 一有什麼欲望和想法, 就拋下手中工作去幹下一件……

克拉裡表示:“其實人人都有拖延的時候, 如果這些事情只是偶爾發生一兩次, 那還算正常, 如果你總是找藉口, 內心確實不願意做事, 那很可能患了拖延症。 ”

慣於拖延的人還會對自己說謊。

常對自己說“我明天會更樂意做這件事”,

“我在壓力下能更好地工作”, 認為時間的緊迫會讓他們更有創造性。

還會保護這種自我感受, 告訴自己“這不重要”。

然而, 拖延不僅會耽誤工作或學業、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係。 它還會拖垮身體。

德國研究表明, 長期慢性的拖延行為, 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

另外, 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 習慣晚睡, 即便決定要戒煙、運動、減肥等, 也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如何戰勝拖延症

要改變拖延的習慣, 要首先學會對自己的手頭的事情分類。 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切並重要、重要但不急切、急切但不重要、不急切也不重要四類, 依次完成。 可以在自己的辦公桌、書桌上放一塊小白板或一張紙, 把需要做的事情寫在上面,達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其次,細分目標。萬里長城能修好嗎?當然能!只要你肯一磚一土的去修築。該自己做的事永遠都在那兒等著,既然早晚都得做,那就學會一點點“啃”掉它。

再次,消除干擾。“眼不見心不煩”,關掉微信,關掉音樂,關掉電視……將一切會影響你工作效率的東西統統關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

另外,人在“一鼓作氣”時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注意力,好好利用這段時間攻克最難、最重要的部分。

然後,自娛自樂。愉悅感來自回報,這種回報可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如果工作背後有巨大的利益和報酬,相信你是有動力去做的,但無法控制外在酬勞時,要學會“自娛自樂”,發掘事情本身的好處、趣味,把忍受變成享受。

最後,互相監督。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岳曉東回憶:“我在哈佛讀博士的時候,曾經參加了一個‘博士論文不拖延小組’,大家每天互相交流論文進度,交換想法,最後論文很順利的就完成了。”

拖拉可以傳染,不拖拉也可以“傳染”,找些朋友一起克服這個壞習慣,比單打獨鬥容易得多。

本期

心理智囊團

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岳曉東

編輯: Heroine 音訊製作/聲音:龐璐

把需要做的事情寫在上面,達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其次,細分目標。萬里長城能修好嗎?當然能!只要你肯一磚一土的去修築。該自己做的事永遠都在那兒等著,既然早晚都得做,那就學會一點點“啃”掉它。

再次,消除干擾。“眼不見心不煩”,關掉微信,關掉音樂,關掉電視……將一切會影響你工作效率的東西統統關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

另外,人在“一鼓作氣”時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注意力,好好利用這段時間攻克最難、最重要的部分。

然後,自娛自樂。愉悅感來自回報,這種回報可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如果工作背後有巨大的利益和報酬,相信你是有動力去做的,但無法控制外在酬勞時,要學會“自娛自樂”,發掘事情本身的好處、趣味,把忍受變成享受。

最後,互相監督。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岳曉東回憶:“我在哈佛讀博士的時候,曾經參加了一個‘博士論文不拖延小組’,大家每天互相交流論文進度,交換想法,最後論文很順利的就完成了。”

拖拉可以傳染,不拖拉也可以“傳染”,找些朋友一起克服這個壞習慣,比單打獨鬥容易得多。

本期

心理智囊團

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岳曉東

編輯: Heroine 音訊製作/聲音: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