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乍暖還嚴寒 春捂如何“捂”?

“春捂”中國人是幾千年來很傳統的養生之道。 馬上就要面臨冬去春來的時候了, 此時寒氣始退, 陽氣逐漸地升發, 春捂才我們養生的硬道理。 但是由於此時人們的機體調節功能還遠遠的跟不上天氣的變化, 如果稍不注意的話, 傷風感冒的毛病此時就會乘虛而入。 “春捂”的總的原則是過猶不及, 不“捂”的確是不行, “捂”過頭來也不成, 只有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那才是非常重要的。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只有正確的掌握春季養生的規律, 才能為新的一年的健康打好不錯的基礎。

乍暖還寒宜“捂”兩頭

天氣剛剛轉暖, 有些人便早早地脫掉冬裝, 換上輕便漂亮的春裝。 一些愛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絲襪, 露出美麗的雙腿。 專家認為, 民間的傳統習慣“春捂”有一定道理, 春天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 “春捂”不能忽視。

春天適當捂一捂, 可以減少疾病。

冬去春來, 人體皮膚逐漸蘇醒, 汗毛孔閉鎖程度相應降低, 因而春風較大的時候, 儘管不是很冷, 卻能長驅直入肌體內部, 人就可能感冒或併發其它疾病。 再加上春天的天氣不穩定, 過早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 也很容易著涼感冒。

對於“春捂”, 醫生的建議是注意“捂”兩頭, 即重點照顧好“首足”兩頭。 由於早春天氣乍暖還寒, 濕氣較大, 早晚低溫, 細菌病毒活躍, 人容易生病, 重點“捂”頭頸與雙腳, 可以避免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

寒多自下而起, 傳統養生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 因為人體下身的血液迴圈要比上部差, 容易遭到風寒侵襲, 女性如果過早換裙裝, 會導致關節炎和多種婦科病。 春天還是流腦、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的多發季節,

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 但感染後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養。

保暖適當莫“捂”過頭

生怕孩子著涼生病, 年輕爸媽們更是用小棉被把嬰幼兒“捂”得嚴嚴實實。 醫生提醒父母,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捂”過了頭, 同樣對健康不利。

“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 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 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 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 春季氣溫日差較大, 早晚較冷, 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 而晴日的中午時刻, 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 此時可適當減衣服。 一般來說, 春季可以讓居室溫度適當高一點, 被子也要適當厚一點。

春季空氣濕度較大, 如果“捂”過了頭,

還容易誘發中暑。 因此在增減衣物時, 最好先聽聽天氣預報。 天氣轉熱後, 有些人還穿著很多衣服, 甚至“捂”出了汗, 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由於孩子是天性的喜歡好動所以才更加的容易出汗, 因此不要“捂”得太緊了, 出汗後立馬減衣服那是很容易受涼感冒的, 很有必要讓孩子增加一些適當地戶外活動, 以增強他們自身的戶外適應能力。 而嬰幼兒則需要逐漸換慢點去適應外界寒暖的變化, 如果他們南北暖被厚衣“捂”得太嚴實了些, 寶寶的機體處於調節體溫的需要就要出汗了, 這就會導致體液過多消耗, 反而就更不能適應寒冷刺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