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基因檢測果真判斷你的命運?

●基因檢測理論上可獲得個人的“生命密碼”, 但需要未來基因功能的不斷破解, 才能解讀出這個密碼

●孩子天賦由多種因素決定, 基因檢測目前不能給孩子的天賦下“判決書”

●疾病易感基因只提示發病風險, 不代表一定發病, 疾病發生更多受後天因素影響

●孩子天賦由多種因素決定, 基因檢測目前不能給孩子的天賦下“判決書”

●疾病易感基因只提示發病風險, 不代表一定發病, 疾病發生更多受後天因素影響

如果有人告訴你, 只要花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 從孩子口中取點黏膜就能預知他能否成為下一個姚明或郎朗,

以此儘早確定發展方向;或者從你身上擠一滴血便能查明你以後會得哪些疾病以便早防治;甚至只要像孫悟空一樣扯下根頭髮, 就能幫你獲得一份完整的“人生說明書”, 你信嗎?聽起來像神話吧, 但這確實就是目前某些基因檢測公司廣告宣傳中最常用的噱頭。

對此, 專家提醒, 雖然基因檢測理論上可獲得個人的“生命密碼”, 但要讀懂這部由密碼寫就的“天書”, 光有規範的檢測手段還不夠, 還需要依賴未來科學對各種基因功能的不斷破解, 以及足夠能說明問題的樣本積累, 才能完全讀懂這部“天書”。

現象

基因檢測噱頭多

令人心動令人憂

“您的基因組一直以來都是一本封閉的書, 現在, 通過作經濟上允許的簡單檢測,

便可獲知與您的智商、重大健康風險等諸多因素相關的消息。 如果您有勇氣, 就跟您的基因打聲招呼吧!”——去年年初, 美國《時代》雜誌評出了2008年“50項最重要的發明”, 個人基因檢測服務位居榜首, 當選為該年度最佳發明。 而這幾句煽情的描述, 更令人們對多年來被視為“神話”的基因檢測有了更多的遐想。

而在國內, 近兩年來, 一些基因檢測公司也將類似的概念炒得熱火朝天。 在廣州等各大城市, 類似的商業化基因檢測開始冒頭, 其細節的描繪更拓展了人們想像的空間——如, 拔根“毫毛”、吐一口水或擠一滴血, 花上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做套基因檢測, 就能得知您的孩子是否具備某類天賦基因, 或是為您探明某些易感基因,

預知未來會得哪些疾病;更匪夷所思的是, 有的公司竟推出基因婚配服務, 並在全國各地熱招“媒礦”主。

這樣的故事聽起來雖有點像天方夜譚, 但仍有很多人心動。 因為, 如果可以預先知道自己以後會得某種病, “治未病”就能更有的放矢;而對於孩子, 與其從小奧數、鋼琴、武術、繪畫、圍棋各種項目分散精力“鬍子眉毛一把抓”, 還不如多花點錢, 檢測其天賦基因, 儘早發現他是哪一類的“藍籌股”以便早做投資更划算;而急於尋找“真命天子”或“完美新娘”的男女青年, 也想借此找到“氣味相投”的另一半。

於是, 心動者積極行動, 但某些基因檢測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有些人還未做完檢測, 就不斷被某些所謂的“基因公司”遊說加盟,

幫他們發展下線可拿高額的提成;有些人一給孩子做完檢測, 還沒想好怎麼規劃未來, 就不斷有機構找上門來推銷各種培訓服務;而據知情人透露, 金婚配其實是某基因公司為發展下線, 拉人測基因拿提成想出來的又一個噱頭。

“一會兒是易感基因, 一會兒是成才基因, 現在又弄出個基因婚配, 無非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不知道這些打著高科技幌子的騙子下一次會想出什麼新名詞來。 ”網友“湘風德骨”的感慨道出了人們對基因檢測的擔憂:到底, 基因檢測有幾分是“神話”幾分真?

解讀

生命密碼易得

破解天書不易

“1990年啟動的國際人類基因計畫耗時10年, 全世界6個國家的科學者聯手, 耗資近二三十億美元, 才於2000年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全部序列的測定。

”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生物晶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授程京告訴記者, 現在只需花1000多美元, 一天之內就能繪出某個人的基因圖譜, 獲得一部具體的“生命密碼”, 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但要真正破譯這部“天書”,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別把技術本身看得太神了, 其實, 目前第一代的基因檢測產品才剛剛出來。 ”程京解釋稱, 任何工業產品都有個規律, 必須隨著人們需求的促進, 從原始向先進發展。 像第一代手機“大哥大”一樣, 一開始功能簡單、價格昂貴、資訊有限, 發展到現在第X代, 才逐漸變得經濟、普及、資訊精確。 而目前, 包括基因檢測晶片在內的生物晶片正處於發展的起點,

雖然在前途廣闊, 但還有很多改善的餘地。

“一些基因檢測公司正在進行的宣傳相當異想天開, 這些測試中有些並未達到足以經受嚴格科學驗證的水準, 但這一事實未能減少消費者和創業者的興致。 ” 美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主任法蘭西斯·科林斯曾如是說。

“任何新的東西剛出來都會有爭議, 這不奇怪, 但不能作假!”程京指出, 對已獲得的基因的解讀, 其準確程度與相關研究樣本密切相關, 如果研究樣本的範圍不夠大, 其科學性就難有保證。 而正規的分子水準上的流行病學調查除了要有技術上的支援, 還需花大量的時間、財力和人力, 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目前, 國內外都有某些急功近利的基因檢測公司不但是晶片品質差, 又沒有嚴格的流調和統計學依據便亂上服務專案,確實有“瞎出報告瞎解釋”之嫌。

基因研究剛起步

測定天賦很困難

“一個人只要在智力上沒有障礙,通過後天的訓練,獲得成功的機會更大。”針對某些天賦基因的檢測宣傳,程京認為,要防止不當解讀、輕易下結論。

而打假專家方舟子的觀點更直接,“這種檢測技術在目前毫無正面價值,除了能夠給相關單位帶來經濟價值之外。”他在博文中指出,“這些基因的研究還剛剛起步,我們對它們的功能還所知甚少,還未有定論”。

此外,方舟子提出,“天賦是極為複雜的現象,並非由某一個基因決定的,涉及許多個基因彼此之間以及基因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即使將來某一天所有與智慧有關的基因都被發現了,也難以用來預測一個人的智慧,因為一個人的智慧高低深受後天因素的影響。”

易感基因≠致病基因

後天因素影響更大

有些人做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某些易感基因之後,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總覺得自己以後難逃某些疾病的侵襲。對此,程京覺得大可不必。

“易感基因跟致病基因是兩碼事,它只是說明攜帶者有一定的得病風險,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發病。”程京稱,這類預警檢測並不是診斷,更不是致病的必然因素。因為,在疾病的產生中,後天的環境因素起的作用更大,而基因只占到發病權重的20%~30%左右。但懷疑有家族遺傳病者,通過檢測發現相同的易感基因後作為及早預防的參考,從飲食習慣、運動方式和心理調節等多方面的努力阻斷誘發疾病的條件,確實對避免或推遲發病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沒測出某些易感基因的人也不等於就從此可高枕無憂,因為目前的檢測技術還不能檢測出人體存在的所有風險。

同時,環境污染、生活習慣、藥物影響甚至輻射等特定因素也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著影響,同樣存在著誘發疾病的風險。

基因治療未實現

目前仍是美好願望

在國內外某些基因檢測公司的宣傳中,一旦檢測出某些“不良基因”,消費者還會被推銷購買產品以進行“個性化治療”。據《北京科技報》報導,2006年,美國政府就曾對14家基因檢測公司進行調查,調查人員假扮14名不同年齡和生活習慣的消費者填寫了問卷,但只提供了兩個人的DNA樣本,結果就有公司建議3名“消費者”購買同一種上千元的“定制”的營養添加劑以修復被受損基因,而事實上,目前還沒有能修復受損基因的藥品。

不過,目前通過基因檢測倒是可以指導對部分已研究成熟的常用藥的安全使用。譬如,對於患上感染性疾病的人,如果通過檢測弄清楚了感染源和患者的耐藥性,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用藥。

但是這種意義上的“個性化治療”雖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並更有效地達到治病的目的,但與人們所想像的利用“定制”的基因藥物進行的治療仍有天壤之別,後者更多是尚未能實現的美好願望。

新動向

基因檢測可排除出生缺陷

在目前的醫學界,學者們都認為,包括基因檢測在內的生物晶片在3P醫學(即預測醫學、預防醫學和個體化醫療)方面前途廣闊。程京認為,利用這些技術手段,從生命產生之前就可以開始做健康診斷。

日前,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與廣東達成合作意向,將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籌建出生缺陷領域分中心,合作研發用於檢測各種出生缺陷的生物晶片。

“以耳聾患兒為例,一旦喪失了聽力,植入人工耳蝸最便宜的也需10萬元。但如果在生育之前花數百元做孕前篩查,就可以避免這種悲劇。” 程京透露,目前遺傳性耳聾檢測基因晶片已拿到國家藥監局的批號,在全國80多家醫院進入臨床使用。而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優生優育遺傳與產前診斷中心副主任醫師尹愛華也證實,目前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已具備了相關的檢測條件,近期可為3000例孕早期的女性免費提供耳聾基因檢測。

尹愛華透露,針對廣東新生兒地中海貧血症高發的現狀,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和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著手合作研製地貧基因檢測晶片,預計明年即可投入使用。

晚期癌症病人獲藥物捐贈

近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與某藥企共同啟動了“關愛癌症病人生活品質——抗腫瘤骨轉移藥品捐贈項目”。該藥企無償捐贈價值1000萬元的抗腫瘤骨轉移藥品,用於協助醫院在臨床治療中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

半數晚期癌症病人生活品質偏低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癌症病人的生存期明顯延長,帶病生存期的生活品質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癌症患者生活品質(QOL)由12項指標體現,包括食欲、睡眠、疼痛、日常生活狀況、面部表情、治療不良反應、疲勞、精神、自身對癌症的認識、對治療的態度、家庭親人以及同事朋友的理解與配合。

據權威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約半數的晚期癌症病人生活品質偏低,其中19.41%生活品質評分較差。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主席秦叔逵教授指出,影響癌症病人生活品質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既有疾病和軀體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因素。生活品質方面的意識欠缺和經濟條件局限也是導致我國癌症病人生活品質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臨床診治中,延長癌症病人生存時間應該被視為最重要的任務,可是,部分醫師和病人本人對此重視不夠。另一方面,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病人及其家庭已耗費大量金錢和精力,對於如何在治療及康復過程中保障良好的生活品質難以顧及。

秦叔逵說,對於癌症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延長生存,還應該是高品質、有尊嚴的生活,活得好,活得長是永恆的主題。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信心與療效,這是一個全社會都應該予以關注的問題。希望通過這個藥品捐贈項目,能夠幫助更多晚期癌症病人減輕疾苦和經濟壓力。

又沒有嚴格的流調和統計學依據便亂上服務專案,確實有“瞎出報告瞎解釋”之嫌。

基因研究剛起步

測定天賦很困難

“一個人只要在智力上沒有障礙,通過後天的訓練,獲得成功的機會更大。”針對某些天賦基因的檢測宣傳,程京認為,要防止不當解讀、輕易下結論。

而打假專家方舟子的觀點更直接,“這種檢測技術在目前毫無正面價值,除了能夠給相關單位帶來經濟價值之外。”他在博文中指出,“這些基因的研究還剛剛起步,我們對它們的功能還所知甚少,還未有定論”。

此外,方舟子提出,“天賦是極為複雜的現象,並非由某一個基因決定的,涉及許多個基因彼此之間以及基因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即使將來某一天所有與智慧有關的基因都被發現了,也難以用來預測一個人的智慧,因為一個人的智慧高低深受後天因素的影響。”

易感基因≠致病基因

後天因素影響更大

有些人做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某些易感基因之後,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總覺得自己以後難逃某些疾病的侵襲。對此,程京覺得大可不必。

“易感基因跟致病基因是兩碼事,它只是說明攜帶者有一定的得病風險,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發病。”程京稱,這類預警檢測並不是診斷,更不是致病的必然因素。因為,在疾病的產生中,後天的環境因素起的作用更大,而基因只占到發病權重的20%~30%左右。但懷疑有家族遺傳病者,通過檢測發現相同的易感基因後作為及早預防的參考,從飲食習慣、運動方式和心理調節等多方面的努力阻斷誘發疾病的條件,確實對避免或推遲發病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沒測出某些易感基因的人也不等於就從此可高枕無憂,因為目前的檢測技術還不能檢測出人體存在的所有風險。

同時,環境污染、生活習慣、藥物影響甚至輻射等特定因素也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著影響,同樣存在著誘發疾病的風險。

基因治療未實現

目前仍是美好願望

在國內外某些基因檢測公司的宣傳中,一旦檢測出某些“不良基因”,消費者還會被推銷購買產品以進行“個性化治療”。據《北京科技報》報導,2006年,美國政府就曾對14家基因檢測公司進行調查,調查人員假扮14名不同年齡和生活習慣的消費者填寫了問卷,但只提供了兩個人的DNA樣本,結果就有公司建議3名“消費者”購買同一種上千元的“定制”的營養添加劑以修復被受損基因,而事實上,目前還沒有能修復受損基因的藥品。

不過,目前通過基因檢測倒是可以指導對部分已研究成熟的常用藥的安全使用。譬如,對於患上感染性疾病的人,如果通過檢測弄清楚了感染源和患者的耐藥性,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用藥。

但是這種意義上的“個性化治療”雖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並更有效地達到治病的目的,但與人們所想像的利用“定制”的基因藥物進行的治療仍有天壤之別,後者更多是尚未能實現的美好願望。

新動向

基因檢測可排除出生缺陷

在目前的醫學界,學者們都認為,包括基因檢測在內的生物晶片在3P醫學(即預測醫學、預防醫學和個體化醫療)方面前途廣闊。程京認為,利用這些技術手段,從生命產生之前就可以開始做健康診斷。

日前,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與廣東達成合作意向,將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籌建出生缺陷領域分中心,合作研發用於檢測各種出生缺陷的生物晶片。

“以耳聾患兒為例,一旦喪失了聽力,植入人工耳蝸最便宜的也需10萬元。但如果在生育之前花數百元做孕前篩查,就可以避免這種悲劇。” 程京透露,目前遺傳性耳聾檢測基因晶片已拿到國家藥監局的批號,在全國80多家醫院進入臨床使用。而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優生優育遺傳與產前診斷中心副主任醫師尹愛華也證實,目前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已具備了相關的檢測條件,近期可為3000例孕早期的女性免費提供耳聾基因檢測。

尹愛華透露,針對廣東新生兒地中海貧血症高發的現狀,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和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著手合作研製地貧基因檢測晶片,預計明年即可投入使用。

晚期癌症病人獲藥物捐贈

近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與某藥企共同啟動了“關愛癌症病人生活品質——抗腫瘤骨轉移藥品捐贈項目”。該藥企無償捐贈價值1000萬元的抗腫瘤骨轉移藥品,用於協助醫院在臨床治療中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

半數晚期癌症病人生活品質偏低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癌症病人的生存期明顯延長,帶病生存期的生活品質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癌症患者生活品質(QOL)由12項指標體現,包括食欲、睡眠、疼痛、日常生活狀況、面部表情、治療不良反應、疲勞、精神、自身對癌症的認識、對治療的態度、家庭親人以及同事朋友的理解與配合。

據權威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約半數的晚期癌症病人生活品質偏低,其中19.41%生活品質評分較差。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主席秦叔逵教授指出,影響癌症病人生活品質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既有疾病和軀體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因素。生活品質方面的意識欠缺和經濟條件局限也是導致我國癌症病人生活品質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臨床診治中,延長癌症病人生存時間應該被視為最重要的任務,可是,部分醫師和病人本人對此重視不夠。另一方面,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病人及其家庭已耗費大量金錢和精力,對於如何在治療及康復過程中保障良好的生活品質難以顧及。

秦叔逵說,對於癌症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延長生存,還應該是高品質、有尊嚴的生活,活得好,活得長是永恆的主題。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信心與療效,這是一個全社會都應該予以關注的問題。希望通過這個藥品捐贈項目,能夠幫助更多晚期癌症病人減輕疾苦和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