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暈厥抽搐并非都是癲癇

56歲的林女士生活在山東農村, 5年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眼前發黑, 持續約10秒鐘左右, 癥狀自動緩解。 開始她以為是過度勞累引起的, 沒有在意。 后來發作越來越頻繁, 突然暈厥、摔倒、抽搐、口吐白沫, 最多時一天可發病10多次, 常常摔得鼻青臉腫。 曾在當地多家醫院求治, 均診斷為“癲癇”, 口服“苯妥英鈉片”, 癥狀不見緩解, 而且越來越重。 春節后, 慕名到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癲癇門診求治。

神經外科副主任梁樹立博士檢查發現, 林女士頭上有多處血腫, 眼部黑青, 面部多處傷痕, 口唇摔裂, 有的傷口還在流血。

經詳細詢問林女士發病時的癥狀并查看以往各種檢查結果, 認為很可能是心源性疾病。 于是給林女士做了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 結果顯示, 林女士心跳最慢時每分鐘僅有30次, 且有多次間歇性停跳, 停跳最長時間達16秒。 原來導致林女士經常暈厥、抽搐的元兇是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暈厥、抽搐

梁樹立介紹說, 像林女士這樣的患者在門診經常碰到, 尤其是家長, 發現孩子有暈厥、抽搐癥狀就想到可能是癲癇, 到處檢查, 花了很多錢, 非要查出是癲癇才放心。 其實僅僅有暈厥、抽搐等癥狀并不一定就是癲癇, 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暈厥、抽搐。 如低血糖、過度哭鬧或呼吸引起的抽搐, 低血鎂、低血鈣引起的手足抽搦癥,

青霉素、可卡因等藥物中毒或有機磷農藥中毒相關的全身抽搐。 另外長期酗酒、吸毒者在戒酒、戒毒過程中也會出現抽搐, 女性妊娠過程中出現的子癇、破傷風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也是抽搐, 像林女士這樣的心動過緩、高度房室傳導阻滯以及心跳驟停、心源性暈厥、血壓突然升高導致的高血壓腦病、肝腎功能衰竭等引起的各種腦病均可出現全身的抽搐。

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生理性抽搐。 如其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而引起的小兒生理性的睡眠肌陣攣發作, 這種抽搐發作對其生長發育并沒有影響, 會隨著其生長發育神經系統完善后逐漸消失, 不必處理。 還有的家長發現小孩睡覺的時候,

突然抽搐著踹了一下腿, 其實這是一種生理現象, 成人也會有, 只是不注意。 另外還有熱性驚厥, 多在體溫上升期和38.5℃以上出現抽搐發作, 可以全身或部分抽搐, 大部分患者在6歲后抽搐發作消失。 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在6歲以后轉變為癲癇發作, 需要特別關注。

突發性、短暫性、反復性、刻板性是癲癇性抽搐的主要特征

梁樹立說, 抽搐是癲癇發作的典型癥狀之一, 除此之外, 癲癇發作的形式有多種多樣, 如全身抽搐、局部抽搐、手口部不自主動作、心慌、幻覺、全身無力等等, 可以有意識障礙, 也可以沒有意識障礙, 甚至可以部分意識障礙, 也可以同時或者先后在一次發作中出現多個癥狀。 癲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 癲癇性抽搐往往具有與其他疾病引起的抽搐所不同的根本特點,

即突發性、短暫性、反復性和刻板性。 突然發病、突然結束, 發作時間短, 往往可以自行結束, 每次發作的癥狀相似且反復多次出現, 而且通常較難模仿。 局限性運動性癲癇發作時患者往往僅為局部的抽搐, 早期或整個過程中沒有意識障礙。 全面性發作的抽搐包括肌陣攣、痙攣、陣攣、強直-陣攣等多種形式, 往往合并意識障礙, 甚至摔倒、摔傷。 所以, 當發現患者有抽搐癥狀發作時, 家人要特別留心觀察是否有上述特點, 最好能用手機做下記錄供醫生參考。

要診斷是否癲癇性抽搐發作還需要腦電圖的證據, 特別是全面性癲癇發作的腦電圖會有特異性診斷價值。 如果有抽搐且有以下幾種情況時要多考慮癲癇發作:在睡眠中發作、有摔傷等意外傷害、時間多數在1分鐘之內且腦電圖有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