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手抖都是哪些病

上了歲數的人手抖, 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帕金森。 醫學上將手抖稱為“震顫”, 這只是一種症狀, 很多疾病都能導致, 但各自的表現又不同。 如果不由分說就按照帕金森來治療, 很容易誤入歧途。

震顫的定義是:全身任何部位節律性、不自主的肌肉往復運動。 震顫常與抽動相混淆, 後者是一種突然、迅速、無規律的運動。 震顫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 前者在清醒或睡眠狀態下都可出現, 幅度一般較弱, 不易被察覺。 有的人在精神緊張、疲勞、焦慮、激動等情況下會出現增強的生理性震顫, 比如, 考試時過分緊張、從事串珠子等精細活動時,

可能手抖。 後者主要是上肢、下肢或頭部的抖動, 一般在清醒時出現。 根據病因又可分為原發性震顫、帕金森病震顫、小腦性震顫、腦幹性震顫、肌張力障礙性震顫、皮質震顫和周圍神經系統變性震顫等。 一些內分泌疾病也會導致震顫, 比如甲亢、腎上腺功能亢進等。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震顫容易發生在手部、下肢、軀幹, 常見於中老年人, 一般出現在靜止時, 也就是靜止性震顫。 活動起來後, 顫抖反而輕一些。 發病先從一側上肢開始, 再到下肢, 隨後發展到對側。 上肢的震顫常比下肢重。 典型表現是“搓丸樣動作”, 即拇指和其他手指間的震顫, 還有肌肉僵直、寫字越寫越小、“面具臉”、翻身困難等表現。

2.原發性震顫。

又稱為特發性震顫、良性震顫, 常與帕金森病相混淆。 主要發生在手部、頭部、下頜、舌等部位, 軀幹和下肢不易受累。 病因還不清楚, 約60%的患者有家族史, 多數在發病5~10年後才逐漸影響生活能力, 尤其影響精細活動能力。 患者不會出現帕金森病那樣的肌肉僵直、運動遲緩、翻身困難等表現, 節律比帕金森病快。 特發性震顫只是在活動或生氣時, 手不停抖動, 比如夾菜容易掉、端水容易灑。 有趣的是, 患者喝少量紅酒後, 震顫會得到控制, 次日加重, 而帕金森病則不會。

3.面肌痙攣。 單側面部肌肉不自主、陣發性抽搐, 常從下眼瞼的輕微抽搐開始, 逐漸向上擴展至全眼, 進而向下半部面肌擴展, 尤以口角抽搐較多。 嚴重者連睜眼都困難,

影響行走和工作。 症狀在精神緊張、疲勞加劇以及睡眠時消失, 絕大部分不伴有疼痛。

4.扭轉痙攣。 又稱扭轉性肌張力障礙, 始發年齡有兩個高峰, 為9歲和45歲。 表現是四肢、軀幹甚至全身緩慢劇烈的不隨意重複運動, 是由肌肉痙攣引起的。 大多數出現在清醒狀態下, 睡眠時消失。

5.梅傑綜合征。 主要症狀是眼瞼痙攣, 以及下面部、下頜、頸部的非隨意運動。 患者無法閱讀、駕車、寫字, 甚至引起功能性失明以及發音、吞咽、呼吸困難等。 中老年婦女較為常見。

如果出現身體震顫、手抖、搖頭晃腦等情況, 應及時去三級以上醫院就診。 醫生會根據震顫的頻率、受累部位、發作時機, 以及神經系統查體、神經電生理檢查、頭顱磁共振檢查等來進行診斷。

很多震顫類疾病都有好的治療手段。 比如, 帕金森病患病4~5年, 對多巴類藥物療效下降時, 可進行腦深部核團損毀手術和腦深部電刺激術, 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點擊去參與測試 拜拜粗腰肥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