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除濕的食物

現在亞健康的人真的是很多, 一些人對于自己亞健康的情況不是很清楚, 也不知道什么是亞健康, 亞健康的類型是有很多的,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體內的濕氣過重, 這也是亞健康的一種表現, 特別是有的人早上醒來總是感覺跟沒睡醒的一樣, 昏昏沉沉的, 大家要了解一些除濕的食物。

很多人的體內的濕氣都是很重的, 濕氣過重的人就會有很多的表現, 特別是在早上的時候, 醒過來了, 可是還是沒有精神, 不想動, 這就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吃一些除濕的食物了, 幫助體內的濕氣更好的排出去。

健脾除濕的食物

一、蜂蜜:味甘、性平, 歸脾、肺、大腸經。 作用:補脾緩急, 潤肺止咳, 潤腸通便。 宜于脾胃虛弱胃痛, 津虧腸燥便秘, 近代用于消化性潰瘍。 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二、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藥蛋):味甘、性平。 作用:補氣、健脾。

宜于脾虛體弱,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 忌食。

三、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 歸脾胃經。 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 宜于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 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四、香菇:味甘、性平。 作用:益胃氣, 托痘疹。 宜于脾胃虛弱, 食欲不振, 倦怠乏力。 屬于發物, 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五、山藥:味甘、性平, 歸脾、肺、腎經。 作用:補氣健脾, 養陰益肺, 補腎固精。 宜于脾氣虛弱, 食少便溏, 慢性泄瀉。 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六、栗子:味甘、性溫, 歸脾、胃、腎經。 作用:補脾健胃, 補腎強筋, 活血止血。 宜于脾虛食少, 反胃, 瀉泄。 氣滯腹脹者忌食。

七、紅棗(大棗):味甘、性溫, 歸脾、胃經。 作用:補益脾胃, 養血安神。 宜于脾胃虛弱,

食少便稀, 疲乏無力。 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八、雞肉:味甘、性溫, 歸脾、胃經。 作用:補中益氣, 補精添髓。 宜于脾胃虛弱, 疲乏, 納食不香, 慢性泄瀉。 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后忌食。

九、兔肉:味甘、性涼。 作用:補中益氣, 涼血解毒。 宜于脾虛食少, 血熱便血, 胃熱嘔吐反胃, 腸燥便秘。 虛寒、泄瀉者忌食。

十、豬肚(豬胃):味甘、性溫。 作用:補益脾胃。 宜于虛弱、泄瀉, 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十一、牛肚(牛百葉):味甘、性溫。 作用:益脾胃, 補五臟。 宜于病后氣虛, 脾胃虛弱, 消化不良。

十二、羊肚(羊胃):味甘、性溫。 作用:補虛弱、益脾胃。 宜于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十三、牛肉:味甘、性平, 歸脾、胃經。 作用:補脾胃, 益氣血, 強筋骨。 宜于脾胃虛弱, 食少便稀, 中氣下陷, 慢性泄瀉。

十四、桂魚:味甘、性平, 歸脾、胃經。 作用:補脾胃, 益氣血。 宜于脾胃虛弱, 食欲不振。 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十五、泥鰍:味甘、性平, 歸脾、肺經。 作用:補中益氣, 利水祛濕。 宜于中氣不足、泄瀉、脫肛。

十六、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 歸脾、胃經。 作用:補中益氣, 健脾和胃。 宜于中氣不足, 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脾胃不和, 嘔吐、泄瀉。

十七、秈米:味甘、性溫, 歸肺、脾、心經。 作用:補脾胃, 養五臟。 宜于脾虛濕盛腹瀉。 熱證、濕熱證、陰虛證忌食。

十八、糯米(江米):味甘、性溫, 歸脾、胃、肺經。 作用, 補中益氣, 補肺斂汗。 宜于脾虛腹瀉, 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粘滯難化, 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十九、扁豆:味甘、性微溫, 歸脾、胃經。 作用, 健脾化濕, 清暑和中。 宜于脾虛濕盛,

食少便稀, 暑濕吐瀉。 氣滯腹脹者忌食。

二十、豇豆(姜豆):味甘、性平, 歸脾、腎經。 作用:健脾, 補腎。 宜于脾胃虛弱, 腹瀉, 嘔吐。 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二十一、韭菜:是一種味道鮮美的蔬菜, 同時又是一種良好的健胃食品, 并可治療慢性弛緩無力性胃腸病, 對低張力胃、胃擴張、胃下垂、消化不良、反胃、嘔吐、大便秘結等癥, 有顯著療效。 如果平時常吃些韭菜, 胃的消化力可增強, 大大減少各類胃病的發生。

二十二、西紅柿: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p, 比蘋果、香蕉、梨要高出2~4倍。 西紅柿還含有有機酸, 主要為檸檬酸, 不但味美, 還能保護維生素c, 增強了維生素c的利用率。 這些維生素和有機酸對消化健胃極為有益。 西紅柿中的番茄素, 有助消化、利尿作用,

能協助胃液消化脂肪, 吃了油膩食物后, 吃點西紅柿可解膩幫助消化。 西紅柿味道鮮美, 如果生吃, 可代替水果, 其健胃效果更佳。

對于除濕的食物大家應該有了了解了, 我們知道在除濕的同時也是要健脾的, 二者是相互的,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些食物, 大家在平時如果能夠多吃一些的話, 一定對你的身體很有幫助, 現在我們很多人的身體都是屬于亞健康的, 我們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