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革耳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Gé ěr

【別名】木上森、八擔柴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白蘑科真菌野生革耳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us rudis F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子實體,

除去雜質, 曬乾。

【原形態】子實體革質, 菌蓋寬3-9cm。 半球形, 後扇形或扁漏斗形;蓋面幹, 有密的絨毛或粗毛, 淡肉堇色, 後淡黃褐色或赭褐色;蓋緣初時內卷, 後近平展, 被密絨毛。 菌肉較薄, 初時柔軟, 後變為革質, 幹後呈木栓質, 味稍苦。 菌褶延生, 密, 幅窄, 白色至微紅色, 後淺黃褐色。 菌柄偏中生, 短, 長1-3cm, 粗0.2-0.8cm。 圓柱形, 與蓋面同色, 有粗毛, 強韌, 革質, 中實。 囊狀體圓柱形至棒狀, (45-50)μm×(10-13)μm。 孢子印白色, 孢子光滑, 無色, 橢圓形, (6-8)μm×(3-4)μm。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楊、柳、樺等闊葉樹的枯立木、倒木或伐樁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甘肅、臺灣、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菌蓋革質, 中部下凹, 或呈漏斗形, 直徑2-9cm, 菱色、茶色或鏽褐色, 表面有粗毛。 菌肉較薄, 革質或木栓質。

菌褶稠密, 窄, 不等長, 淺黃褐色。 菌柄革質, 偏生或近側生, 長0.5-2cm, 直徑0.2-1cm, 色同菌蓋, 表面有粗毛, 內實。 氣微, 味微苦。

【性味】苦;微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斂瘡。 主瘡瘍腫痛或潰破;癩瘡;楊梅毒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煎湯洗;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