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廣東是世界腎病發病率前三地區 是愛煲湯的鍋?

(健康時報記者 劉玫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引發關注, 最近一期講訴了《食療並用的中華藥膳》, 大半篇幅展示廣東人在煲湯時講究的藥膳。

然而, 復旦大學一教授在微博表示:廣東人因為喜歡所謂去濕氣而煲湯, 在湯中亂放中藥材, 其結果是成為世界上腎病發病率最高的三大地區之一。

廣東是腎病高發區

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和全國登記資料統計, 中國慢性腎臟病患者約1.2億, 發病率約為10%。 而在廣東, 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曾對廣東地區7200多名研究物件進行流調後顯示, 廣東慢性腎病的人群發病率為12.1%,

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慢性腎衰竭患者數居全國前三位。

這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腎臟病發病率, 是否和煲湯有關係?

“煲湯是因素之一, 但不是全部因素。 ”廣東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林舉擇表示, 廣東人的飲食習慣是愛吃海鮮, 喜喝啤酒、老火靚湯等, 另外, 部分地區還吃得比較鹹。

《2009年廣州城市居民健康白皮書》提到, “廣州人喜愛過夜生活、吃宵夜、愛喝老火湯等生活方式, 與受調查者體檢結果異常有密切聯繫。 海鮮、老火湯裡含的高嘌呤, 造成了六成人尿酸過高。 ”

另外廣東有自己的生活特點, 如廣東韶關和湖南交界, 但緊鄰的兩地鹽的攝入量相差1倍;廣東腎結石發病率就很高,

在廣東終末期慢性腎臟病中有高達20%~30%的病人患有腎結石。

煲湯過久確實傷腎

煲湯過久以及喝湯太多確實和腎病有一定關聯。 林舉擇解釋到, 廣東人煲湯講究“煲三燉四”, 即煲湯三個小時, 燉湯要四個小時, 但燉煮時間過長, 湯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

江西農業大學林華英等人曾在2013年的《肉類研究》?上刊發了一篇《不同熬制方法對雞湯品質的影響》, 結果顯示, 煮制時間最長的感官品質最佳、氨基酸態氮含量、總氮含量和次黃嘌呤核苷酸含量最高, 得出煮制雞湯的最佳方法是砂鍋煲湯60分鐘最佳。

嘌呤高易引發高尿酸血症等, 尿酸高除了會引發痛風外, 還可能傷腎。 尿酸主要從腎臟排出體外, 過量的尿酸形成結晶, 會沉積在腎臟,

阻塞腎小管, 引起尿酸性腎結石。 可怕的是, 相當多的患者沒有症狀, 直到出現腎衰竭時才發現。

此外, 老火靚湯多以雞、鴨、豬骨、豬肺等為主料, 富含蛋白質。 蛋白質代謝也要經過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 從而增加腎臟負擔。 隨著年齡增長, 腎小球濾過率會逐漸降低, 因此, 老年人喝太多老火靚湯對腎臟的損傷更大。

正確煲湯有講究

煲湯是很講究的, 時間、火候、食材、適應性等等, 不正確的方法確實會導致腎病的高發, 但恰當的適度的廣東湯對身體是有助益的。 為此, 林舉擇建議煲湯要注意以下幾點:

煲二燉三滾兩滾——很多人覺得煲湯時間越長越營養, 然而時間太長了, 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在高溫環境下反而遭到破壞,

而且還容易使嘌呤含量增高。 煲湯的最佳熬制時間是煲兩小時, 燉三小時, 滾兩次。

煲湯用藥材諮詢中醫師——很多人煲湯喜歡放一些中藥材養生, 但不是所有的藥材都可以用來煲湯;即使有些藥材可以用來煲湯, 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體質;即使藥物適合個人體質, 也不能盲目加入, 因為中藥講究配伍, 且不是越多越好。 所以, 如果需要調理, 最好諮詢下中醫師。 畢竟是藥三分毒, 藥食同源的食物也要注意用量。

喝湯的同時別忘了吃料——只喝湯不吃湯料是不對的, 很多人煲湯的材料營養成分都已溶入湯內, 湯最有營養。 其實這是錯誤的。 煲了兩個小時的湯, 湯水中的蛋白質含量也僅為肉中的5%左右, 也就是說,

95%的氨基酸或蛋白質成分, 仍留在肉裡面。

煲湯食材別太複雜——不要以為熬湯的原料品種越多越好, 事實上, 單一的主材料搭配相應的副食材, 燉出來的湯才會純正。 熬湯要用異味較小, 鮮味足、血少的新鮮動物性原料, 旺火燒開, 小火烹煮, 這樣湯才鮮美。 湯裡要放蔬菜, 必須等湯煲好以後再加入, 煲煮數分鐘後即可, 以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三類人喝肉湯要注意——慢性腎病患者、痛風病人、糖尿病患者不宜飲用豬骨、雞肉、鴨肉等肉類食品長時間燉煮的濃湯, 因為湯中過多的嘌呤會加重肝和腎臟的負擔。 可以適當喝一些清淡的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