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精製糖是純能量食物 過食甜食提高糖尿病發病率

酸、甜、苦、辣、鹹、鮮、澀, 七個跳動的音符在人們的舌尖上婆娑起舞, 刺激著人們的味蕾, 構成世間各種美食。 但是, 我們在享受各種美食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飲食是否健康, 是否營養呢?一味的追求感官上的享受, 忘記了食物的本質, 常常是人們的致命傷。 在食品七味中, 能引起人們愉快的感覺, 也就是人們通常比較喜歡的是甜味和鮮味, 酸、辣、鹹也為大多數人喜歡、接受, 而很少有人喜歡苦澀的味道。

(一)

甜味, 主要來源於碳水化合物。 我們的祖先與生懼來地追求甜味, 這是生存的需要, 因為自然界中大多數甜的東西都是無毒的。

粗糧、蔬菜或者水果等天然食物中含有人體消化吸收和新陳代謝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 其中還含有一種現在人們關注的營養素——膳食纖維。 人們祖祖輩輩以這些食物為主, 世代相傳。 直到有一天, 我們的這種飲食方式被打破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 人們發現了如何提取食物中的甜味並拋棄其餘的部分, 各種形式的濃縮糖出現了——白糖、紅糖、葡萄糖等等。 這些糖類主要由單糖和多糖組成, 食用後能夠快速地吸收入血釋放能量, 引起血糖水準迅速上升。 當人們過多地攝入糖類, 而身體不需要這些能量時, 它們就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

我國常用的從食物中提取的濃縮糖是蔗糖,

主要有白糖和紅糖兩類, 而白糖中白砂糖純度最高, 達99%以上。 食用蔗糖純度高, 因除去碳水化合物幾乎不含其他營養成分, 屬於純能量食品。 在食品中加入蔗糖之後, 並不增加食物的體積, 但增加了食物的能量, 如果過量食用就會導致肥胖。 在1.5升可口可樂當中, 糖類含量為10.8g/100g, 可為人體提供648千卡能量。 2002年全國居民膳食調查顯示成年女性的每日能量攝入約1800kcal, 1.5L可樂的能量就達到了其每日能量的36%。 同樣的, 如果吃到相同的能量, 我們可以吃到:米飯普通家用小碗1碗、瘦肉2兩、青菜半斤、花生油6克、蘋果2兩。 前後對比發現可樂在不經意間就吞入腹中, 而後一份食物則可以作為一個正餐。 可見, 含簡單糖類的飲料在某些肥胖患者的發病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同濃縮糖類提取相對應的是精緻碳水化合物如精白麵粉、精製大米、精製麵包等的出現, 這些精加工食品使得膳食纖維與一些維生素丟失, 對於我們的健康飲食又發起了一次挑戰。

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2.6%, 空腹血糖受損率為1.9%。 估計全國糖尿病現患病人數2 000多萬, 另有近2 000萬人空腹血糖受損。 城市患病率明顯高於農村。 與1996年糖尿病抽樣調查資料相比, 大城市20歲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

是什麼造成了糖尿病患病率的提高呢?答案顯而易見, 就是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其中包括食用過多的蔗糖和甜的食物。 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飲料、巧克力、水果乾等的食用,

以及精製糧食的普遍化, 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 這種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攝入, 使得人們的血糖處於較高的水準, 同時也使得超重、肥胖人群增加, 這類人常常會出現空腹血糖受損。

(三)

人們與生俱來對甜味地選擇, 在兒童期表現更為明顯。 他們喜歡各種甜食, 並對甜度非常敏感, 因此, 他們更追求濃縮糖類:糖果、巧克力、冰激淩、各種飲料、甜點等成為他們的最愛。 有些家長投其所好, 把糖果等作為獎勵孩子的獎品。 只有在小孩子表現最佳時, 他們才能拿到這些戰利品, 更增加了他們對這些食物的認知——這些食物是美好的, 在表現好的時候才能得到, 糖果等食物就逐漸成了小孩子情感上的安慰品,

一旦能夠得到的時候就大量食用, 這誤導了下一代的飲食方式。

要打破這個習慣, 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食用濃縮糖類, 如糖果、巧克力、甜點等, 並讓小孩子也同樣養成這種習慣。 在我們想吃一點甜的東西時, 去選擇水果, 而不是果汁(鮮榨果汁通常需要加入蔗糖才能祛除其苦澀的味道)、甜點, 逐漸減少我們飲食中的糖分, 慢慢地就會習慣這種不太甜的味道。 要記住, 人們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人們需要的食物是從樹上摘下來的或者是從土裡挖出來的, 而不是從高壓蒸汽中提煉出來的。

看一看我們的購物袋中, 有多少是天然食物?

Tips:

空腹血糖受損是指空腹血糖高於正常且又低於糖尿病診斷標準(在5.6~6.1mmol/L或100~126mg/dl之間)。

空腹血糖受損也是從正常過渡到糖尿病的一個過渡階段, 在這階段, 患者如果注意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也許還可加一些口服降糖藥)的話, 血糖有可能逐漸變為正常。 否則的話, 也有可能發展成為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