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自測血糖要講章法

專家小傳

郭啟煜, 海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教授,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糖尿病協會副會長

血糖監測一直是糖尿病綜合治療五駕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 糖友測血糖, 更多的是在家中自我監測, 採用可擕式血糖儀進行手指尖毛細血管血糖檢測是最常用的方法。 自測血糖可以幫助糖友更好地瞭解自身血糖變化, 及時發現問題並積極干預, 指導治療方案的確定和調整。

自我血糖監測對於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性似乎沒有任何爭議。 然而, 今年6月10日發表於著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分冊》上的一篇研究報告卻對此提出了質疑。

該項研究對450名非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臨床觀察, 結果表明, 自測血糖的患者(頻率為每天監測)與從不測血糖的患者相比, 在血糖控制與生活品質改善方面並無差異, 在低血糖發生、住院、急診入院及開始胰島素治療等方面也沒有顯著差別。 該研究作者認為, 基於這些結果, 對於尚未接受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友來說, 自我血糖監測的獲益有限, 因其花費超過了帶來的益處, 似乎有些得不償失。

該研究一經公佈便迅速引發關注。 毫無疑問, 這對傳統的血糖監測觀念產生了顯著衝擊, 並導致了廣泛的困惑與爭議。 監測,

還是不監測?

筆者認為,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複雜。 每位元糖友都有自己的獨特情況, 治療策略務必因人而異, 量體裁衣, 自測血糖也應遵循個體化原則, 具體問題, 具體分析。

無論是胰島素治療的糖友, 還是非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友, 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毋庸置疑, 關鍵在於監測頻率。 打胰島素的糖友一般每天都需要監測血糖;口服降糖藥的糖友, 自測頻率取決於:血糖控制情況;治療方案;低血糖風險高低;是否需要短期內調整治療;特殊情形, 如突發其他疾病、出現未覺察的低血糖等。 2013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確建議, 對於採用生活方式干預控制糖尿病的患者, 可根據需要, 有目的地通過血糖監測來瞭解飲食控制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

來調整飲食和運動。 口服降糖藥者可每週監測2~4次空腹或餐後血糖, 或在就診前一周內連續監測3天, 每天監測7個時間點的血糖(三餐前後和睡前)。

總之, 血糖監測對於糖友來說, 還是十分必要的, 但應避免矯枉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