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葉紫薇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Dà Yè Zǐ Wēi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千屈菜科植物大葉紫薇的根及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gersftroemia speciosa (L.) Pers.[Munchausia speciosa L.;L.flos-reginae Retz.]

採收和儲藏:根, 秋、冬季採挖, 洗淨, 切片, 曬乾。

葉, 夏。 秋季採摘, 曬乾。

【原形態】喬木, 高7-25m。 樹皮灰色, 平滑。 枝圓柱形, 無毛。 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長8-10mm, 粗壯;葉片革技, 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稀披針形, 長10-25cm, 寬6-12cm, 先端鈍形或短尖, 基部闊楔形至圓形, 兩面均無毛;側脈7-17對, 在葉緣糨拱連接。 花淡紅色或紫色, 直徑5cm;頂生圓錐花序長15-25cm, 排成分塔形;花梗長1-1.5cm, 密生黃褐色氈絨毛;花萼有12條縱棱或縱槽, 生糠秕狀毛, 長約13mm, 裂片三角形, 反曲, 內面無毛, 除屬體鱗往大辯論;花瓣6, 近圓形或倒卵形, 長2.5-3.5cm, 幾不皺縮, 有短爪, 長約5mm;雄蕊多數, 多達100-200, 著生於萼管中下部;子房球形, 4-6室, 無毛, 花柱長2-3cm, 比雄蕊長。 蒴果倒卵形或球形, 長2-3.8cm, 直徑約2cm, 褐灰色, 6裂。 種子多數, 長10-15mm。 花期5-7月, 果期10-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我為栽培種。

資源分佈:分佈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

【性狀】

生物學特性 喜高溫、怕嚴寒, 月平均溫度在25℃以上生長迅速。 以土層深厚、質地疏鬆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扡插繁殖。 在春季剪取未萌芽的二年生健壯枝條, 截成長20-25cm, 按行株距30cm×cm, 斜插入土中, 插穗的深度為2/3, 壓實後澆水, 蓋上薄膜, 長出葉片和生根後, 膛漸去掉薄膜。 培育1年, 移苗定植, 按行株距300cm×300cm開坑, 每坑栽1株。 此外, 引種繁殖多採用種子播各, 於春季播種育苗。

田間管理 定植後, 每年中耕除草3-4次, 春季施1次人糞尿或尿素, 夏季施1次過磷酸鈣或複合肥, 冬季施1次廄肥或草木灰。 每次施肥後進行培土。 冬季進行修剪。

【化學成份】葉含紫薇縮醛(lageracetal)即是二丁氧基丁烷(1, 1-dibutoxybutane), 戊醇(amyla1cohol), 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 還含並沒食子鞣質類成分:紫薇鞣質(lagerstannin)A、B、C和石榴皮葡萄糖酸鞣質(punigluconin);它們的結構依次是2,

3:4, 6-雙-O-(S)-六羥基聯苯二醯基-D-葡萄糖酸[2, 3:4, 6-bis-O-(S)-hexahydroxy diphenoyl-D-gluconicacig], 2, 3, 5-O-(S,R)-黃沒食子三醯基-4, 6-O-(S)-六羥基聯苯二醯基-D-葡萄糖酸[2, 3, 5-O-(S,R)-flavogalloyl-4, 6-O-(S)-hexahydroxydiphenoyl-D-gluconic acid〕, 5-0-沒食子醯基六羥基-4,6-O-(S)-六羥基聯苯二醯基-D-葡萄糖酸[5-O-galloyl-4, 6-0-(S)-hexahydroxydiphenoyl-ngluconic acid〕, 2, 5-二-O-沒食子醯基4, 6-O-(S)-六羥基聯苯二醯基-D-葡萄糖酸[2, 5, di-O-galloya-4, 6-O-(S)-hexahydroxy diphenoyl-D-gluconic acid]。 又含三萜成分:馬斯裡酸(maslinic acid)即是2α-羥基齊墩果酸(2α-hydroxydeanolic acid), 可樂蘇酸(colosolic acid)即是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nic acid)。 還含類脂(Iipoid)和16種氨基酸(aminoacids)。

【藥理作用】經觀察多種植物提取物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攝取口葡萄糖的作用後發現, 大葉紫薇為促進攝取的植物之一。 從中分離到可樂蘇酸及馬斯裡酸兩種三萜類化合物, 前者為葡萄糖轉運的促進物, 因此具有降血糖活性。

【功能主治】斂瘡;解毒。 主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搗敷;或研末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