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不同體質該如何潤秋燥?

1、陽虛型
人群特點:陽氣不足, 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精神不振、脈沉遲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
“此類人最怕過冬季, 在秋季不適感較少。 ”文主任建議, 這一類型的人在天氣轉涼時可以適當用清補的藥物來補充陽氣。 這樣就能夠以更加良好的狀態過冬, 減少在冬季的不適感。 他們可以用杜仲、益智仁、巴戟等能夠溫補陽氣的藥物燉羊肉, 還可以適量加入枸杞子和淮山, 在補陽氣的同時補陰。
2、陰虛型
人群特點:陰液虧少, 常見的表現症狀為手足心熱、口燥咽幹、鼻微幹、喜食冷飲、大便幹結、舌紅少津。
據市五邑中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文潔珍介紹,

陰虛體質者在秋季屬於最需要調養的類型, 因為這一類型本身缺少津液, 到了秋季會顯得更加乾燥。 陰虛體質者在秋季最常見的表現為口舌乾燥、皮膚乾燥、易上火, 他們在秋季要特別注意養陰。
常用的養陰的食療方子為生脈湯, 即用麥冬、太子參、甘草加在一起煲水飲用, 能夠起到補氣、補陰的功效。 此外, 還可用銀耳、雪梨煲水, 如果出現上火症狀, 可加上冰糖;如果睡眠不良, 則可加上五味子和酸棗仁, 以便安神。
3、氣虛型
人群特點:元氣不足, 以疲乏、氣短等為主要特徵。 常見的表現症狀為說話聲音低下、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脈弱。
文主任指出, 這一類型的人體質比較虛弱,
抵抗力較差, 在早晚溫差變化大的秋季很容易感冒。 氣虛體質者在秋季的調養方法為, 在補氣的基礎上加上養陰的藥物。 常用的方子為生脈湯加上潤燥的藥物, 例如沙參、麥冬、桑葉等, 另外可用太子參或者西洋參加上豬肉燉湯。
4、血虛型
人群特點:主要表現為瘦弱且面色蒼白, 唇色、指甲顏色淡白, 並且還會有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症狀, 女性還會伴有月經顏色淡且量少的特點。
文主任指出, 血虛體質者在秋季皮膚會顯得尤為乾燥。 陰血同源, 血屬陰, 陰在中醫學中被認為是津液, 所以血虛者其實也具有津液缺少的特點。 這一類型的人在秋季調理要注重補血養陰, 最常用的調養之物為阿膠。
女性在月經後, 可以用阿膠燉冰糖, 既可以起到補血之功效, 又能養陰潤燥。


5、特秉型
人群特點:多見於先天畸形和過敏體質者, 其中過敏體質者常出現過敏性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疾病。
這一類型的人對外界適應能力差, 在秋季易出現過敏症狀, 例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 需要注意保暖。 食療方面以清補為主, 常用的調養方子為清補涼, 即用沙參、玉竹、薏米、茨實、淮山、蓮子煲水, 如果想要加強養陰的作用, 可以再加入麥冬或者石斛。
6、血瘀型
人群特點:這類人血行不暢, 常見的表現症狀為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脈澀。
這一類型的人在秋季最常見的疾病為“肌膚甲錯”, 主要表現為皮膚粗糙、乾燥,

猶如鱗狀。 文主任說, 此類人的調理可在活血祛瘀的基礎上, 加上補血、養陰的藥物, 常用的藥物為當歸、丹參、田七。
7、痰濕型
人群特點:痰濕凝聚, 以形體肥胖、口黏苔膩等為主要特徵。 常見的表現症狀為面部皮膚油脂較多, 多汗且汗液黏稠, 胸悶, 痰多, 喜歡吃肥甘甜膩之物, 脈滑。
痰濕型和濕熱型有所相似, 兩者都有濕, 文主任建議平時可以用薏米、陳皮、白術加上瘦肉煲湯, 如果沒有任何不適感, 可以用菊花、桑葉、桑葚子煲水飲用。
8、氣郁型
人群特點:常見的表現症狀為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這一類型的人在秋季的調理方法為, 在潤燥的基礎上加上行氣、疏肝、解鬱的藥物, 例如柴胡、郁金、佛手。 推薦的食物為黃花菜、霸王花。

9、濕熱型
人群特點:常見的表現症狀為滿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幹、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暢、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男性易陰囊潮濕, 女性易帶下增多。
這一類型的人在秋季感覺比較舒適。 調理方面以清補為主, 其中推薦的食物為薏米、玉竹, 因為它們既能利濕又有滋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