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防範糖尿病風險注意三個“為什麼”

原標題:防範糖尿病風險 注意三個“為什麼”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糖尿病病人的“頭號殺手”是什麼?是血糖嗎?不是。 專家指出, 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不是糖尿病本身, 而是ASCVD併發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據瞭解, 每10位糖尿病病人中有7位最終會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約占70%。 遺憾的是, 流行病學資料提示, 在中國至少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壞膽固醇(LDL-C)控制未達標;糖尿病患者的壞膽固醇LDL-C每降低1 mmol/L, 大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降低21%。

專家提醒, 糖尿病患者和家屬注意防範糖尿病風險的三個“為什麼”。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易發生心腦血管病?

長海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鄒大進教授指出, 糖尿病病人最容易發生的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基本病變形式是粥樣斑塊, 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膽固醇。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 如果高血糖這個“先頭部隊”破壞了血管內皮保護層, 血管壁等於“城門洞開”, 血液中如果含有過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由於它的顆粒細小, 因此很容易透過被破壞的血管內皮, 日積月累地沉積在動脈血管壁上, 形成斑塊;當斑塊逐漸增大發生破裂、阻塞血管, 即發生心肌梗死和腦梗死, 威脅生命。

血糖控制住了, 為什麼還會發生心腦血管疾病?

專家指出, 導致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問題是第一“主攻手”是壞膽固醇(LDL-C),

而不是血糖。 可以說, 血管中的斑塊是大部分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兇, 壞膽固醇(LDL-C)是斑塊的來源。 在眾多心腦血管的危險因素中, 壞膽固醇(LDL-C)位居首位。 因此, 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腦血管病, 先得管好膽固醇, 讓攻擊者失去“炮彈”。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陸菊明教授特別提醒說, 糖尿病患者不能只重視血糖管理, 必須充分認識到, LDL-C(壞膽固醇)是大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險因素, 應重視血脂在內的危險因素綜合管理。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需長期進行規範治療?

糖尿病人的膽固醇控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要在醫生的指導下, 科學合理用藥, 堅持使用他汀類藥的時間越長, 降低心腦血管事件風險的收益就越明顯。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劉偉教授介紹說, 總的來講, 他汀類的藥物作用不僅僅在降脂, 還有幾方面作用, 如他汀類藥物的抗炎作用;是對血管內皮的作用, 主要是對斑塊起到穩定斑塊、或者是固定斑塊、減小斑塊的作用;基本上, 他汀類藥物在內分泌科是一個常規用藥。

新版ADA指南明確指出, 對於40歲以上所有的糖尿病人, 即便沒有高血壓、吸煙、超重/肥胖、LDL-C≥100mg/dL(2.6mmol/L)等危險因素, 也都要啟動他汀治療。

陸菊明教授表示, 需在生活方式的干預基礎上, 通過他汀類藥減少缺血性卒中、心梗等ASCVD風險。 不可在“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後隨意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