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幽門螺桿菌殺還是不殺?

胃疼、燒心與幽門螺桿菌有關, 胃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有關, 胃癌與與幽門螺桿菌有關。 於是不少人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後大為緊張, 總想著要徹底根除病菌, 以防病情惡化。

然而, 與患者不同的是, 有的醫生認為幽門螺桿菌並不用徹底根除, 甚至提出過度殺菌的觀點。 那麼, 查出幽門螺桿菌後到底是殺還是不殺?感染後是否都會發展為胃癌?

建議殺菌:

兩類人需徹底殺菌

患消化性潰瘍病、胃黏膜相關的淋巴瘤的患者, 一定要徹底根除幽門螺桿菌, 因為這兩種病與幽門螺桿菌關係密切, 根除治療可有效治癒疾病、防止疾病復發。

患有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患有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縮、糜爛, 早期胃癌術後有增生性胃息肉等患者則建議根除幽門螺桿菌以緩解不適症狀。

幽門螺旋菌殺菌治療, 不提倡用單一的抗菌藥物, 因為它的治癒率較低且易產生耐藥性。 一般採用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 即服用1種PPI+鉍劑+兩種抗生素需要連續服用7-14天。 停藥一個月後還要做呼氣試驗複查。

治療中, 有患者可能會出現腹部不適、消化不良、頭暈、四肢乏力、嘴裡發苦等不適, 大部分患者可忍受, 如果實在堅持不了, 可停藥或考慮換藥。

不一定殺菌:

無適應症可不吃藥

幽門螺桿菌雖然與胃病有一定關係, 但並非所有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都必須接受藥物治療,

這裡面有個關鍵字“無根除治療適應症”。

即有的人經吹氣試驗、胃鏡檢查後, 發現幽門螺桿菌結果是陽性, 但沒有胃疼、吐酸水、噁心、腹脹、消化不良等不適症狀, 是不要用任何藥物治療的。 這類患者被稱為幽門螺桿菌的攜帶者, 有的人可能終身帶菌但沒有症狀, 醫治的方法是定期觀察、施行分餐制等。

其實, 我國一般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高達50%, 其中真正發生胃癌的患者不到1%, 對於沒有必須根除治療適應症的患者, 未必一定要徹底殺滅幽門螺桿菌。

殺不死菌:

多因素促使病菌復發

幽門螺旋菌殺菌治療的方案很多, 第一線治療失敗可進入第二線治療, 即補救治療, 然而即便補救治療仍有部分患者根除治療失敗。

原因既有幽門螺旋菌本身的因素、環境因素, 也有耐藥、治療方法等。

根除治療成功的關鍵是首次治療選擇正確治療方案和患者良好的依從性。 經兩次正規治療失敗者, 如果沒有消化幸虧、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以及較高胃癌發生風險者, 可考慮停止根除治療。

幽門螺桿菌根除後, 患者仍存在再感染的風險, 避免再次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進餐採用分餐制, 使用公筷公勺;每天將碗筷煮沸10分鐘, 可殺死多數幽門螺桿菌;定期更換牙具, 同時避免引用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