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義大利兒科醫生忠告”誤導人

受訪專家:北京電力醫院兒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夏豔斌 本報駐義大利特派記者 韓秉宸 本報特約記者 王甯 《 生命時報 》( 2016年12月09日 第 04 版)

近日, 社交媒體上一篇文章《義大利兒科醫生的忠告》在媽媽圈裡引發熱議。 一個叫切奇的義大利兒科醫生稱, 自己在北京行醫期間, 觀察到了很多“難以理解”的現象, 於是給中國媽媽們提出了一系列“忠告”。 記者追根溯源發現, 這篇文章早在2002年已出現, 到現在還被四處轉發。 本報駐義大利記者在義大利相關網站上查詢, 並沒有找到名為“切奇”的兒科醫生。 記者就文章中的“忠告”向北京電力醫院兒科副主任、副主任

醫師夏豔斌求證, 發現內容中存在不少錯誤, 容易對讀者造成誤導。

義大利醫生:感冒發燒在39℃以下, 西方醫生從來不給患兒開藥, 建議家長回家給孩子用冰袋降溫。

解讀:發燒處理不能一概而論。 不足3月齡的兒童, 只要體溫高於38℃, 就應該去醫院。 新生兒發熱可能是嚴重感染所致, 比如腦膜炎、菌血症、肺炎等;1~3個月大的嬰兒發熱, 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 也有較大比例是細菌感染所致。 嬰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 家長又無法判斷發熱風險大小, 發燒扛著容易導致嚴重後果。 3個月以上的孩子發燒, 如果精神狀態還不錯, 能跟大人互動, 可以在家觀察;如果無精打采、昏昏欲睡, 或者家長心裡沒底,

也要及時去醫院。 2歲以下的孩子持續發熱超過24小時, 2歲以上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3天, 體溫反復超過40℃, 伴有頭痛、脖子硬、抽搐、皮疹、反復嘔吐、腹瀉等症狀, 也應該去醫院。

當然, 濫用退燒藥是不對的。 退燒藥有副作用, 38.5℃以下的發熱, 一般屬於身體免疫功能可應對的安全範疇, 不必吃退燒藥。 《中國0~5歲兒童病因不明的急性發熱診斷處理指南》中指出, 急性發熱推薦用溫熱水擦身, 但目的是緩解不適症狀, 而不是讓體溫“達標”。 冰袋、酒精等可能對孩子造成刺激, 不應該作為兒童退燒的常規手段。 建議讓孩子多喝水或淡果汁, 可以補充因發熱損失的水分;衣服要穿輕薄、能吸汗的, 不能給孩子捂汗。

義大利醫生:腹瀉的孩子24小時內不要進食,

只喝水。

解讀:腹瀉時會丟失大量水、電解質和其他營養物質, 禁食不但不會減輕消化道的負擔, 反而會讓患兒營養不均衡, 帶來嚴重後果。 美國兒科學會指出, 如果沒有嘔吐症狀, 應讓孩子保持正常飲食, 包括母乳或配方奶餵養。 可以比平時喂得少一些, 吃些易消化的食物, 如小米粥、玉米糊、蔬菜粥等。

需要提醒的是, 腹瀉時不僅要補水, 還要補充丟失的電解質, 包括鹽分和礦物質等。 家長不要自行用食鹽配製鹽水, 而要選用補液鹽。 直接飲用能補充電解質的飲料也能救急, 但不要選能量飲料, 裡面的糖分多, 不利於腸胃恢復。 另外, 家長不可以濫用止瀉藥、抗生素, 因為兒童腹瀉很多是由食物不耐受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如果腹瀉2~3天未見好轉, 伴有高熱、皮疹、黃疸、血便等症狀, 需要及時就醫。

義大利醫生:惡性腫瘤治療無效, 只會徒增痛苦。

解讀:雖然很多常見的兒童腫瘤, 在治療上存在不少局限, 療效並不是很樂觀, 但一概而論地說“治療沒有用”是沒有道理的。 比如, 在小兒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白血病中, 有一個叫做“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亞型, 經過綜合化、個體化的治療, 5年無病生存率達80%左右;腎母細胞瘤的5年生存率從60年代的30%升至85%, 神經母細胞瘤從25%升至50%, 霍奇金淋巴瘤從25%升至60%。 所以, 正規治療是能顯著改善腫瘤患兒狀況, 提高生活品質的。

義大利醫生:接種流感疫苗無法預防流感。

解讀: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有效減少流感的發生幾率。 研究表明, 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可降低6歲以下兒童、孕婦、老年人等人群患流感的幾率, 還能減少兒童發生嚴重併發症住院的風險。 美國兒科學會指出, 所有6月齡以上兒童都應該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 每年接種一次流感疫苗, 可以確保疫苗與流感病毒流行株之間的最佳匹配。 當然, 流感病毒每年都會變異, 接種疫苗不能百分百保證不得流感, 過敏體質或正在患感冒的兒童謹慎接種。

義大利醫生:支氣管感染和肺炎都需要使用抗生素。

解讀:據瞭解, 國際公認的兒科教材——美國《尼爾森兒科學》中指出, 急性支氣管炎多數情況下都由病毒感染導致, 抗生素不會縮短病程。

這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意思是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 並逐漸痊癒, 並不需特殊治療, 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 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 因此沒有特效的治療手段。 肺炎可能由細菌、病毒等多種病原體導致, 由於準確判斷病原體比較困難, 因此醫生通常會首先進行經驗性的抗生素治療, 但需要遵醫囑、足療程。

義大利醫生:沒有必要進行先天性心臟病手術, 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好。

解讀:先天性心臟發育問題有很多種, 有一些確實不需要特殊治療。 比如, 卵圓孔一般在出生後第1年閉合, 超過3歲仍不閉合, 即為卵圓孔未閉。 大部分卵圓孔未閉患兒都不必進行手術干預, 也有不少幼兒的房間隔缺損可以自行閉合。 因此,20%~25%的成年人存在卵圓孔不完全閉合的問題,這也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異常。如果發育缺陷的範圍較大,或發生在影響血流動力學的關鍵位置,手術治療依然是必要的,嚴重時甚至需要在嬰兒期或胎兒期就進行手術,以避免併發症。而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如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或左心發育不良綜合征,在出生後必須立即手術,否則患兒將無法生存。因此,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不能一概而論,及時就醫才是最可靠的。▲ 因此,20%~25%的成年人存在卵圓孔不完全閉合的問題,這也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異常。如果發育缺陷的範圍較大,或發生在影響血流動力學的關鍵位置,手術治療依然是必要的,嚴重時甚至需要在嬰兒期或胎兒期就進行手術,以避免併發症。而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如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或左心發育不良綜合征,在出生後必須立即手術,否則患兒將無法生存。因此,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不能一概而論,及時就醫才是最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