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醫生忠告:這種“小中風”別大意,腦梗死風險很高

62歲老王是一名退休公車司機, 患有多年糖尿病, 身體肥胖。 但他是一位我行我素的老頑童, 平時不規律服用降糖藥, 也很少監測血糖。 得病也改不了他愛吃肥肉的習慣, 很少吃蔬菜和水果, 也很少運動。 3天前吃飯時突然出現頭痛、眩暈, 喝水時嘴角漏水, 右側手軟拿不住筷子, 過了5分鐘又自行緩解了, 老王與家人當時沒太在意。

誰知2天前再次發作, 這次15分鐘後才緩解, 老王這才意識到嚴重性, 在家人陪同下立即上醫院。 CT檢查顯示, 老王的腦部沒有梗塞病灶, 但頸動脈狹窄了60%, 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小中風會不會帶來“大麻煩”?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也叫小中風, 其實是中風(腦卒中)的前兆。 ”廣州市中醫醫院腦病科主任、主任中醫師黃堅紅介紹, 小中風同樣會有卒中“大麻煩”——面癱、致死率高、致殘率高。 因此, 醫生接診到小中風患者, 一樣按照救治中風進行處理。

老王發生的短暫性腦缺血, 從本質上來說, 與缺血性卒中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階段。 不及時治療, 拖延下去當心惡化成腦梗塞。 如果你突發頭暈、無力, 一會自行好轉, 如此反復發生小中風, 切記儘快上醫院。

怎樣判斷小中風是否引發大中風?

醫生通過專業量表對小中風患者進行風險評估, 結果在8分以上, 其發展為真中風的幾率高達60%。

黃堅紅表示, 發病年齡超過60歲, 血壓比較高,

肢體癱瘓持續時間達到60分鐘, 或罹患糖尿病, 一周內小中風發作多次, 說明病人是中風高風險。 除了積極治療外, 平時更要注意預防中風的危險因素, 包括年齡增大、家族遺傳、高血壓、心臟房顫、糖尿病、肥胖和缺乏運動。

她提醒, 每11個高血壓病人當中就有一個中風, 因此高血壓要儘早治療, 強調平穩降壓。 病人千萬別聽信“高血壓不用吃藥”這種謠言, 吃藥前後都應該測量血壓。

如何從生活方式預防中風?

1、吃鹽每天不要超過6克。 6克的鹽量實際操作起來有難度, 但是一日三餐儘量少鹽可以做到的。

2、控制體重。 肥胖主要減腰圍(大肚腩), 腰圍越長中風的風險越大。

3、吃飯八分飽, 要有適度饑餓感, 減少膳食脂肪, 多食蔬菜水果,

五穀雜糧。

4、戒煙限飲酒。 煙草有害無益, 而飲酒每日不要超過50毫升。

5、堅持運動。 日行萬步路, 有氧運動的“1357”, 每天運動1次, 至少連續運動不少於30分鐘, 確保每個星期運動5天, 運動時心率=170-年齡。

6、避免情緒激動。

黃堅紅強調, 生活方式的調節與藥物治療, 是防治中風的兩板斧。 中風病人預防再次復發, 單純靠藥物也不行, 必須結合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訊員 高三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