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冬至過後溫性食物當家好

陰極陽生, 此時人體內陽氣生髮, 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 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後進補最為適宜。

中醫還認為, 進補一般男性宜從40歲、女性宜從35歲左右開始。 此時人體“腎氣逐漸衰退”。 現代醫學也表明, 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線。 原發性心血管疾病多數在40歲後開始出現症狀, 如動脈硬化, 尤其是腦動脈硬化患者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又如退行性骨關節炎, 臨床發現X線片有改變通常在40歲以後。 此外, 中醫認為, 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於老年人, 既能進補亦能受補, 進補很有必要。

冬至飲食性味宜減鹹而增苦, 補肺益胃, 調理腎臟, 可以選用牛肉、羊肉、羊腎、海參等, 並輔以核桃、芋頭、枸杞、百合、淮山藥等補腎益肺胃的食物。

多吃溫性食物少食寒涼。 要多吃溫性食物, 少食甚至遠離寒涼食物。 可多吃牛羊肉, 炒菜時放點花椒、乾薑、肉桂、草果、丁香等香辛料。 另外, 海產品、菌類、韭菜、南瓜, 水果如大棗、橘子、龍眼等都屬於溫性。 而豬肉最好少吃, 因為豬肉屬水屬寒, 對於陽虛體質患者則應禁食。 時令的大白菜很多家庭都會儲備, 但其性寒涼, 冬季怕冷人群也應該少吃。 柳丁與橘子口味相近, 但是性質也偏涼, 也應少吃。

另外, 家庭常見的寒涼食物還有泥鰍、冬瓜、芹菜、百合、銀耳等。 進補的同時, 膩滯厚味的滋補物品不宜過量,

免得傷及脾胃反而效果不佳, 損害健康。 除了飲食進補外, 冬季尤其要注意養藏, 在生活與工作當中注意節制, 不可使身體過勞, 這樣才能給來年的健康打下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