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斑地錦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Bān Dì Jǐn

【別名】血筋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斑地錦的全草。 6~9月採收, 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匍匐小草本, 高15~25釐米, 含白色乳汁。 根纖細;分枝較密, 枝柔細, 帶淡紫色, 表面有白色細柔毛。 葉小, 對生, 成2列, 長橢圓形, 長5~8毫米, 寬2~3毫米, 先端具短尖頭, 基部偏斜, 邊緣中部以上疏生細齒, 上面暗綠色, 中央具暗紫色斑紋, 下面被白色短柔毛;葉柄長僅1毫米或幾無柄;托葉線形, 通常3深裂, 杯狀聚傘花序, 單生於枝腋和葉腋, 呈暗紅色;總苞鐘狀, 4裂;具腺體4枚, 腺體橫橢圓形, 並有花瓣狀附屬物;總苞中包含由1枚雄蕊所成的雄花數朵,

中間有雌花1朵, 具小苞片, 花柱3, 子房有柄, 懸垂於總苞外。 蒴果三棱狀卵球形, 徑約2毫米, 表面被白色短柔毛, 頂端殘存花柱。 種子卵形, 具角棱, 光滑。 花期5~6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野、路邊和園圃內。 分佈浙江、江蘇等地。

【性味】《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辛, 平。

【功能主治】

止血, 清濕熱, 通乳。 治黃疸, 泄瀉, 疳積, 血痢, 尿血, 血崩, 外傷出血, 乳汁不多, 癰腫瘡毒。

①《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散血止血, 利小便, 通乳汁。 治癰腫惡瘡, 金刃撲損出血, 血痢, 崩中。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止血, 利尿, 健胃, 活血, 解毒。 治黃疸, 痢疾, 腹瀉, 尿路感染, 便血, 尿血, 子宮出血, 痔瘡出血, 小兒疳積, 跌打腫痛, 女人乳汁不通, 蛇咬傷, 頭瘡, 皮膚瘡毒, 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3~1兩(大劑量2兩);或和雞肝煮服。 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四肢瘡腫:幹斑地錦二兩。 紅牛膝(莧科)四至五錢, 土茯苓一兩。 水煎, 沖黃酒、紅糖, 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②治小兒疳積:幹斑地錦一兩, 鯉魚獻子(馬鞭草科華紫珠)根、白馬骨(茜草科)、紫青藤(鼠李科牯嶺勾兒茶)、醉魚草(馬錢科)根各四至五錢, 黑豆半生半熟十餘粒。 水煎, 沖糖服;或斑地錦和雞肝煮服。

③治痢疾:幹斑地錦二至三兩。 水煎, 沖糖服。

④治乳汁不多:幹斑地錦二兩左右, 水煎沖黃酒服。

⑤治疣贅:鮮斑地錦, 搗汁外敷。 (選方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