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餐桌上筷子使用的學問

一言一行一絲一毫都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如果以蝴蝶效應來看的話, 要求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符合健康的標準。 每天吃飯是我們必做的事情, 中國人的飯桌上少不了筷子的幫助。 但是, 怎樣使用筷子才是健康的方法呢, 你可能還不太清楚呢。

筷子古稱箸, 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 而箕子怖”。 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 可見早在西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製作的筷子。 中國是筷箸的發源地, 朝鮮、韓國、越南等國的用箸習俗皆由中國傳入。

現在我國每天有十多億人口一日三餐筷不離手,

正因為餐餐用筷、人人用筷, 所以中國人對筷子視若無睹。 然而, 如何在筷子的材質、用法、清洗、存放等多個方面消除健康隱患, 可是有著大學問的。

竹筷是首選

筷子的材質種類繁多, 大致有金屬筷、竹木筷、塑膠筷、象牙筷、玉石筷等幾種。

金屬筷有金、銀、不銹鋼等材質。 不銹鋼鉻的含量一般在13%以上, 鎳的含量也在10%左右, 不鏽的原因在於其表面形成的一層堅固細密的穩定的富鉻氧化膜(防護膜), 能防止氧原子的繼續滲入、繼續氧化。 但是如果長時間接觸酸、堿、鹽, 其表面氧化膜會被破壞。

所以使用不銹鋼筷, 包括使用不銹鋼餐具, 都要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酸、堿、鹽溶液, 否則其內的鉻和鎳等重金屬就會進入體內, 危害健康。

塑膠筷子質感較脆, 硬度不理想。 受熱後容易變形, 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所以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 骨筷質感好, 但容易變色, 價格也比較昂貴。

到底哪種筷子實用健康呢?專業人士認為, 竹筷、木筷等天然材料的筷子無毒無害, 也很環保, 最為實用。 需要強調的是, 應避免使用顏色亮麗的彩漆筷子, 因為塗料中的重金屬鉛以及有機溶劑苯等物質具有致癌性, 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 對抵抗力差的老人、小孩尤為不利。

但是竹筷、木筷比較容易攜帶致病微生物, 如細菌、病毒, 所以應該注意保持清潔, 經常消毒, 定期更換。 相比之下, 竹筷物美價廉, 易於定期更換, 所以日常飲食首選竹筷。

專人專筷, 宣導公筷

現實生活裡, 吃飯時幾雙或十幾雙筷子同時伸到一個盤子裡夾菜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很多人都忽視了它對健康的危害。 據檢測, 一雙不乾淨的筷子可能帶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個細菌和病毒。

人一旦使用了這樣的筷子, 就容易染上相關疾病, 如肝炎、痢疾、傷寒、急性胃腸炎等。 餐桌上很多人用筷子夾同一盤菜時, 這些病原微生物就會通過筷子傳播, 引起交叉感染。

研究表明, 我國將近一半人的體內存在導致胃病、消化性潰瘍的幽門螺旋桿菌。 而這些細菌大多是通過家庭傳播的, 筷子就是重要的傳播介質之一。 很多人認為, 一家人吃飯就應該輕鬆隨意, 用不著使用公筷這麼繁瑣。

但是病毒、細菌可不因為是一家人就不交叉感染了。

恰恰相反, 大多數感染性疾病患者都存在家庭聚集現象, 也就是說感染給家人的幾率更高。

觸目驚心的事實警示我們, 使用公匙公筷, 做到專人專筷刻不容緩!很簡單, 家庭中每個人使用材質、顏色、形狀、長度有所區別的筷子就可以了。

新買的筷子應徹底清洗

新買的筷子需要去除筷子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積累的病毒和細菌, 以及某些化學物質。 可以先用自來水清洗乾淨, 第二次再用洗潔精來洗, 最後放到鍋裡, 沸水煮半小時就可以了。

注意竹筷子要仔細刮掉細刺。 新筷子有異味的話可以用醋泡半小時或用茶水煮半小時。

新買的筷子上面商標粘膠有時難以除掉, 用電吹風機吹熱, 就可慢慢掀下;還可以用打火機把商標膠貼略烤,

讓膠水遇熱融化就能輕鬆掀下;掀壞的地方可用醫用酒精(高度白酒、風油精也可)塗到粘膠上用紙或布就能擦掉。

更重要的是平時清洗筷子要徹底。 許多人洗筷子很“豪爽”, 整把的筷子放在水龍頭下搓, 之後往筷子盒裡一插就算洗好了。 殊不知, 這樣筷子上很容易滋生細菌, 並隨食物進入人體。

正確的洗法應該是:先把筷子表面沖淨, 再用洗潔精仔細搓洗筷子, 然後放入消毒碗櫃中消毒、烘乾, 也可沖洗並瀝幹水後, 再放進筷子盒。

筷子上極易殘留細菌、病毒, 為此要定期消毒。 筷子最好存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 以防黴菌污染。 筷子盒應該選擇鏤空、底部不積水的, 並做到經常清洗、消毒。

最好每3個月更換一次

筷子要經常更換。 大家都知道, 牙刷需要定期更換。 然而在不少家庭中, 一雙筷子使用兩三年是常有的事。 筷子一旦用久了, 表面就不再光滑, 而且經常使用、搓洗也容易使筷子變粗糙, 出現許多細小的凹槽、裂紋, 非常容易使致病微生物殘留、孳生。 因此, 筷子最好像牙刷一樣, 每3個月到半年就更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