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中醫:“防秋燥”不能只喝水!吃對4種食物事半功倍

入秋以後, 氣候逐漸轉涼, 同時秋高氣爽, 空氣乾燥, “秋燥”的困擾也隨之而來。

唇幹舌燥、皮膚皸裂、毛髮脫落, 免疫力降低, 稍有不慎就會呼吸道感染或換季感冒, 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 教你防秋燥的正確方法, 讓你不被其所傷。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皮膚科 袁玲玲

首都保健美食營養學會理事、副秘書長 谷傳玲

防秋燥, 從6點下手

秋燥可導致皮膚乾燥皸裂、毛髮脫落、唇幹舌燥等。 緩解秋燥, 中醫養生可從以下6個方面著手。

1

皮膚乾燥要保濕

皮膚在乾燥環境下易瘙癢甚至皸裂,

這時首要的是補水。

手提包裡建議帶上一瓶保濕噴霧, 時常噴一噴皮膚, 保持濕潤。

沐浴後, 應及時塗抹身體保濕乳液, 減少水分丟失。

2少量多次喝足水

秋天濕度降低, 皮膚、嘴唇和咽喉表皮細胞更易丟失水分, 喝水是最直接的補水方法。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 成年輕體力勞動者女性每天飲水至少1500毫升, 男性1700毫升, 這是一個最少量, 每天喝2000~3000毫升都可以。

需要提醒的是, 喝水最好喝白開水, 要少量多次, 不要“牛飲”或等口渴了再喝。

睡前喝點水可避免夜間因出汗、呼吸、尿液損失水分導致的血液黏稠;早晨喝點水可及時補水。

3

調暢情志防抑鬱

進入秋天, 人們目睹花草枯萎、秋葉飄零的景象,

心中常會湧起悲秋之感。

悲秋會損傷肺氣, 對機體免疫功能造成損害, 注重精神調攝至關重要。 同時, 多曬太陽, 避免或減少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

4

滋陰潤肺調飲食

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主, 可多吃梨、蘋果、葡萄、香蕉、蘿蔔、百合及綠葉蔬菜, 以助生津防燥, 少吃蔥、薑、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

鴨肉、海參等為潤燥佳品, 雞肉、豬肉、牛肉、鴿肉等較為平性之品也可適當食用。

5

勞逸適度解秋乏

民間有句老話, “夏過無病三分虛”, 夏秋交接之後, 人極易倦怠、乏力等, 導致脾虛、胃虛、氣虛, 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消耗的保護性反應。

此時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如散步、爬山。 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 應逐漸增加運動量。

盡可能保證夜間睡眠充足,

並堅持午睡, 做到勞逸結合。

6

秋凍也要避風寒

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 循序漸進、適度的“秋凍”, 可增強心肺功能, 提高機體抗寒能力。

但如果到了深秋時節, 氣溫已明顯下降, 仍穿著薄衣單褲, 極易受到寒冷刺激, 引發感冒等疾病, 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患者, 要適時增加衣服, 防寒保暖。

吃對食物, 躲開秋燥傷害

橙色蔬果緩乾燥

胡蘿蔔、彩椒、芒果等橙黃色蔬果富含β胡蘿蔔素, 可以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 有助於維持皮膚、嘴唇和咽喉上皮細胞完整性, 從而緩解秋燥。

燕麥、小米、高粱、薏米、紅豆等粗糧的谷皮和糊粉層也富含有利於皮膚健康的B族維生素。

建議多吃些雜糧飯或粥、雜糧豆漿或磨成全穀粉,

建議每天主食中粗糧的比例占1/3~1/2。

牛奶豆漿要多喝

牛奶、豆漿含有大量水和蛋白質, 最好每天喝上300毫升。

喝粥能防秋燥, 湯湯水水也不能被忽略。 平時海帶、山藥、藕、冬瓜加排骨燉湯或魚湯都能滋補潤燥。

堅果含鋅助保濕

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是合成細胞膜表面磷脂的原料, 磷脂充足, 細胞中水分就不易流失。 南瓜子、山核桃中的鋅也有助於預防皮膚乾燥。

建議每天吃一把原味的帶殼堅果, 以防攝入過多鹽或糖。 因不飽和脂肪酸易被氧化酸敗, 形成加速衰老、增加癌症風險的自由基, 所以最好選擇帶殼的。

白色食物養肺好

肺喜潤而惡燥, 入秋後肺也最易出現不適, 引起咳嗽多痰等問題。

中醫上講白色食物入肺,

因此, 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

常見的藕、白蘿蔔、冬瓜可以入湯;

新鮮蓮子可以直接吃, 或拌涼菜;

幹蓮子可以入粥;秋梨做湯更潤肺;

鐵棍山藥可以入粥, 普通山藥直接做菜。 ▲

本期編輯:王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