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何為叩齒?並非只有補腎這個好處

在中醫日常養生中叩齒是很多人並不夠熟悉的, 正確的叩齒可以幫助我們補腎健脾, 有很多的好處。 今天, 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叩齒的方法和好處都是怎樣的, 千萬別錯過了。

中醫叩齒的好處

1、補腎

腎為“先天之本”, 生命之源。 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 腎之標”(《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 由腎中精氣所充養, 腎中精氣充沛, 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 則牙齒易於鬆動, 甚至早期脫落。 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誌之一, 叩齒能健齒、充腎精, 故可健腎。 二是腎“在液為唾”, 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 叩齒催生唾液, 是謂“金津”, 又稱“玉液”, “津”通於“精”, 為腎精所化, 咽而不吐, 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 故可健腎。

2、健脾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 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

齒健, 則食物易被嚼細, 胃負減輕, 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 具有説明食物消化的功能。 叩齒催生唾液, 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飲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穀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 減輕脾胃的負擔, 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3、強骨益腦

腎主骨, “齒為骨之餘”。 齒與骨同出一源, 為腎精所養。 叩齒能健腎, 充盈腎精, 利及骨骼, 持恒進行, 能致骨堅, 故可健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 而腦為髓海, 腎中精氣充盈, 則髓海得養, 腦發育健全, 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 腎中精氣虧虛, 則髓海不足而失養。 叩齒能健腎, 使腎中精氣得充, 故可健腦。

4、聰耳明目

《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 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腎中精氣充盈, 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 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 又“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 “五臟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靈柩·大惑論》), 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 叩齒能充盈腎精,

故可聰耳明目。

5、美顏榮發

叩齒可活動面肌, 加強面部血液迴圈, 改善面膚的營養, 進而美顏。 發的生長賴於精血, 精血充盈, 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 則發白而脫落。 腎藏精, “其華在發”, 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

叩齒怎麼做

步驟一:靜坐

端坐、頭正、頸直、目視前方, 合胸拔背, 兩手四指握大拇指, 置於兩側大腿上, 舌輕抵住上齶, 輕輕閉上眼睛, 內視返聽, 意守下丹田, 全身放鬆, 自然呼吸, 能使情緒安定, 排除雜念。

步驟二:叩齒

待情緒安定, 精神集中後, 上下牙齒輕輕叩打36次或81次, 速度宜緩慢均勻, 不可用力相擊。

步驟三:攪舌

用舌頭在口腔內的上齶、下齶, 上齒牙齦的內、外緣及下齒齦的內外緣, 共6個部位作左右攪動運轉各9次或18次。

產生的唾液時不要咽下去, 接著漱津。

步驟四:漱津

閉著口, 將產生的唾液鼓漱津9次或18次, 接著咽津。

步驟五:咽津

將漱津後滿口的唾液分成三小口, 然後逐口咽下, 咽下時稍用力, 使之汩汩有聲, 同時用意念誘導唾液沿任脈方向慢慢下落到丹田。

步驟六:收功

意守丹田3~5分鐘, 搓熱手掌, 用手掌輕輕按摩臉部, 有前額經鼻兩側往下擦, 直至下頜, 經面頰、耳前繞太陽穴部回到前額, 反復9次;食指指腹輕輕梳頭, 從前額到後枕, 反復9次。 雙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雙耳輪從上向下抹9次。

叩齒注意事項

在練習叩齒時, 若單獨只做叩齒鼓漱功時, 可在飯後立即進行。

叩齒和鼓漱也可同時進行, 即一面叩齒, 一面鼓漱, 次數不拘。

晨起可先用水漱口, 然後再做叩齒鼓漱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