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家有中風患者護理注意體位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周潔瑩通訊員林浩輝、游華玲)廣州連日氣溫較低, 神經內科收治了不少新發的腦卒中病人。 醫生提醒, 天氣寒冷會使交感神經興奮, 從而導致血管收縮, 如果本身有腦血管高度狹窄就會誘發腦卒中。 其次, 氣溫低時血液黏稠度增加或者血流緩慢, 也容易發病。 所以腦卒中也是很典型的冬天高發病之一。 腦卒中導致偏癱的病人, 在寒冷的冬天頗為“難熬”, 醫生提醒家屬, 仔細正確地護理對病人來說十分重要, 而正確的體位擺放卻經常被人忽略。

護理:每1~2小時翻身一次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劉剛介紹, 確證腦卒中的患者, 很多經搶救後遺留以一側偏癱為主的肢體運動障礙,

造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喪失或下降, 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臨床研究發現, 正確的良肢位(良肢位是為了保持肢體的良好功能而將其擺放成的一種體位或姿勢, 是從治療護理的角度出發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體位。 )擺放可以對抗患者的肌痙攣, 減少壓瘡、足下垂、足內翻、肩手綜合征等併發症的發生, 能有效促進患側肢體功能恢復和減輕功能障礙, 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轉換體位間隔時間為每1~2個小時為患者翻身一次。

提醒:不宜長期仰臥儘量避免半臥

劉剛提醒家屬, 軟癱期或痙攣較重的患者, 鼓勵患側臥位, 有助於患者壓迫肢體促進患側感覺輸入, 同時方便患者健側活動, 增加早期康復信心;健側臥位可作為轉換體位時使用,

限制健側活動, 一定程度上促進患側的肢體活動;不提倡長期仰臥位, 此體位受異常反射影響, 容易增加患者骶骨處及跟骨處壓瘡風險;任何時候避免半臥位, 因為這種體位會引起不必要的軀幹屈曲和下肢伸直, 易導致患者痙攣模式加重。

由於腦卒中的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 早發現、早治療是預防的重點。 腦卒中發病的常見症狀有:一側肢體(伴面部或者不伴面部)無力或麻木, 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說話不清楚或理解語言困難, 視力減退, 眩暈伴嘔吐, 整天睡不醒, 愛忘事等症狀。 一旦發現類似症狀就要及時就診, 特別對於年齡60歲以上的老人, 伴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疾病等病史,

或者長期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熬夜等人群, 應特別注意, 這些都是腦卒中的高發人群。

三大臥位擺放注意要點

(一)仰臥位

1.頭部由枕頭支援, 不宜過高或過低, 避免胸椎屈曲。

2.患側上肢保持肩胛骨前伸, 在肩下墊枕頭(肩胛骨內側緣與脊柱之間), 肩外展30~45度。 (1)肩外旋、前臂旋後, 腕放枕頭邊緣使其被動抗重力背伸。 (2)若肩內旋、前臂旋前, 則在手握(類似蚓狀抓握)一毛巾卷或其他類似物品, 保持腕微背伸同時避免接觸手掌心, 如手指屈肌痙攣等可能導致手抓握物體觸碰到手掌心誘發手指屈肌痙攣, 此時應讓手部自然放置即可。 (3)若肘屈曲痙攣無法保持伸直, 可用輔具幫助固定肘伸直位。

3.臀部及大腿外側墊毛巾卷,

保持患側下肢髖中立位, 避免重力下髖過度外旋。

4.若患側下肢出現伸肌張力, 在膝下膕窩墊枕頭或毛巾卷, 保持微屈膝。

5.保持足背屈, 在足底與床板之間墊毛巾, 毛巾放置於足底腳掌以下(壓住前腳掌容易增加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動), 且毛巾要足夠厚以隔開前腳掌與床板。

6.足踝壓瘡處理, 毛巾卷放置跟腱下墊起腳跟。

(二)健側臥位

1.頭部有枕頭良好的支持, 患者處於舒適的位置。

2.軀幹與床面成直角或稍小於90度, 避免患者過度往前傾或往後傾, 在患者胸背部放枕頭或被子或楔形墊等給予支持。

3.健側上肢根據患者自己舒適位元擺放。 患側上肢由枕頭支持, 枕頭高度應與胸廓高度相仿, 患側上肢肩屈曲約90度, 並保持肩胛骨的前伸。若肩內旋、前臂旋前,參考仰臥位手部擺位。

4.健側下肢避免過度屈曲導致軀幹屈曲模式,可稍伸髖,屈膝,讓患者舒適體位。患側下肢成邁步位,下方由枕頭支援,稍屈髖、屈膝,避免足懸空導致內翻。

(三)患側臥位

1.頭部擺放舒適位置,可稍高於胸部(拉長患側)。

2.軀幹與床面稍大於90度,避免患者壓迫患側肩關節及保持肩胛骨前伸,在患者胸背部放枕頭或被子或楔形墊等給予固定支持。

3.患側上肢肩前屈約90度,保持肩胛骨前伸,前臂旋後、腕可被動抗重力背伸,若前臂旋前,參考仰臥位手部擺位。健側上肢取舒適體位。

4.患側下肢稍伸髖或稍屈髖均可、屈膝。健側下肢成邁步位,由枕頭支持,稍屈髖、屈膝。

並保持肩胛骨的前伸。若肩內旋、前臂旋前,參考仰臥位手部擺位。

4.健側下肢避免過度屈曲導致軀幹屈曲模式,可稍伸髖,屈膝,讓患者舒適體位。患側下肢成邁步位,下方由枕頭支援,稍屈髖、屈膝,避免足懸空導致內翻。

(三)患側臥位

1.頭部擺放舒適位置,可稍高於胸部(拉長患側)。

2.軀幹與床面稍大於90度,避免患者壓迫患側肩關節及保持肩胛骨前伸,在患者胸背部放枕頭或被子或楔形墊等給予固定支持。

3.患側上肢肩前屈約90度,保持肩胛骨前伸,前臂旋後、腕可被動抗重力背伸,若前臂旋前,參考仰臥位手部擺位。健側上肢取舒適體位。

4.患側下肢稍伸髖或稍屈髖均可、屈膝。健側下肢成邁步位,由枕頭支持,稍屈髖、屈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