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秋燥帶來的影響以及防范方法

立秋即是秋季的開始, 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 也別忘了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燥。 秋燥對人體會產生什么影響, 具體該怎么應對呢?

祖國醫學認為:燥易傷肺。 因而“肺燥”是秋季就醫時患者聽到的最多的名詞。 在干燥的氣候環境中, 人體可由此產生諸多津虧液少的“干燥癥”。 比如, 肺臟受傷, 多有咳嗽, 秋之咳嗽, 常為干咳無痰或膠痰難咯, 謂之“燥咳”。 鼻乃肺之竅, 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為常見, 前者幾乎無人可免。 喉、咽也分別是肺之門戶和肺氣之通道, 秋燥所襲, 往往會導致咽干、口燥、音啞等不適。 肺又外合皮毛, 秋季出現的皮膚干澀、皸裂, 甚至毛發不榮, 都和秋燥有關。 此外, 肺與大腸還有密切聯系, 中醫曰:“互為表里”, 而肺燥下移于大腸, 腸燥則便秘……

盡管秋燥對人體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 但防治之法也頗多。 正所謂:“木之為舟, 無水不行;治燥之法,

以潤為貴。 ”秋日在飲食上要注意滋養津液, 可適量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 并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 如秋梨、甘蔗、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 要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 因為此類食品易生燥化熱, 多食無益。

對于人體各部出現的“干燥癥”, 宜酌情予以調治。 如鼻燥, 尤其平時有萎縮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 可點些薄荷滴鼻油, 具有清涼宣燥之功;咽燥飲用玄麥甘桔沖劑, 可獲良效;柿霜能清熱寧嗽, 用于“燥咳”頗為適宜;膚燥當以珍珠霜潤而護之;腸燥可擇有滑腸作用的蜂蜜、芝麻服食通秘。 此外, 中醫有一稱為“增液湯”的名方(玄參15克, 麥冬、生地各12克), 能潤一身之燥, 秋季可水煎代茶常飲。 在日常生活中,

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 還應注意調節空氣濕度, 保持環境中的水分。 在庭院、室內可養些能凈化空氣, 涵養水分的綠色植物, 睡前亦可于臥室里置冷水一盆, 以緩解燥氣剛烈勁急之勢。 同時, 也須指出的是, 秋高氣爽又是健身的大好時節, 人們在立秋伊時秋燥不甚之際就應早到戶外鍛煉, 呼吸吐納, 藉以提高肺臟生理功能則燥邪難侵。

當心“秋燥”傷人

秋季干旱少雨, 燥邪當令。 秋季又是夏去冬來的轉換時期, 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 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虛侵入, 引起許多疾病, 所謂“秋后算賬”, 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秋天發病特點在于“秋燥傷肺”, 意思是指秋季好發肺系疾病, 呼吸道病最多見。 早秋之時, 從立秋至秋分, 夏日暑熱尾氣未消, 濕邪燥邪合并傷人, 稱為溫燥, 極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復發等, 此外還有其它疾病出現。 若至中晚秋, 從立夏至秋分后, 天氣轉涼, 寒邪與燥邪結合傷人, 稱為涼燥, 除導致上感、咳嗽、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病以外,

由于寒邪收引、血管收縮, 腦血管的病變特別是中風也隨之而來, 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特別要小心為是。
根據秋季的發病特點, 我們必須增強防病意識, 適應氣候變化, 努力避免秋燥傷人, 防止外邪侵入。 早秋氣溫雖高, 但溫差較大, 晝熱夜涼, 需注意增減衣被, 不可貪涼露臥, 盡量不用空調風扇;中晚秋氣候逐漸變冷, 需注意保溫, 加強飲食調護, 保持心態平衡。 早秋多食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之類的物品, 如百合、銀耳、水果、西洋參等, 中晚秋多用溫補食品, 保持心態平衡, 尤其老年、高血壓患者, 更須防止因情緒激動而誘發中風;重視適度體育鍛煉, 增強抗病能力。 例如晨起鍛煉健身, 打太極拳, 做氣功, 按摩迎香穴等方法, 都是秋季保健的好措施,
目的在于通過調動體內積極因素, 達到御邪抗病。

秋燥鼻干巧按摩

秋天氣候干燥, 人們經常會感到鼻燥干澀, 鼻塞不通, 甚至會引起鼻出血。 這是因為鼻腔內粘膜較薄, 特別容易干燥, 而粘膜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干燥后發生脆變, 易致破裂而出血。如果采用按摩的方法,不僅促使粘膜分泌增加,保持鼻腔濕潤,使鼻腔通暢,而且有治療鼻炎,預防感冒的作用。

1、鼻外法。用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夾住鼻根兩側,用力向下拉,由上而下連拉12次。用此法拉動鼻部促使鼻粘膜的血液循環,有利于分泌正常的鼻粘液。

2、鼻內法。用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伸入鼻腔中,夾住鼻中隔軟骨,輕輕下拉12次。此法既可增加鼻粘膜的抗病能力,預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濕潤,粘膜紅潤,保持正常溫度,增加耐寒能力。

3、點按迎香穴。以左右兩手中指或食指點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溝凹陷處)12次。按摩此穴,既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防治鼻病,還能防治面神經麻痹

4、點按印堂穴。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點按印堂穴(位于兩眉中間)l2次。也可用兩手中指的指腹,一左一右地交替按摩印堂穴。按摩印堂穴可增強鼻粘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能刺激嗅細胞,使嗅覺靈敏。

易致破裂而出血。如果采用按摩的方法,不僅促使粘膜分泌增加,保持鼻腔濕潤,使鼻腔通暢,而且有治療鼻炎,預防感冒的作用。

1、鼻外法。用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夾住鼻根兩側,用力向下拉,由上而下連拉12次。用此法拉動鼻部促使鼻粘膜的血液循環,有利于分泌正常的鼻粘液。

2、鼻內法。用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伸入鼻腔中,夾住鼻中隔軟骨,輕輕下拉12次。此法既可增加鼻粘膜的抗病能力,預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濕潤,粘膜紅潤,保持正常溫度,增加耐寒能力。

3、點按迎香穴。以左右兩手中指或食指點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溝凹陷處)12次。按摩此穴,既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防治鼻病,還能防治面神經麻痹

4、點按印堂穴。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點按印堂穴(位于兩眉中間)l2次。也可用兩手中指的指腹,一左一右地交替按摩印堂穴。按摩印堂穴可增強鼻粘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能刺激嗅細胞,使嗅覺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