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倫敦奧運健身有何益處

健身鍛煉要因人而異, 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 不會一張處方適合所有的病人,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 老年人的運動處方也不會完全一致。

年齡不同:我國規定60歲以上的人就屬於老年人範疇, 若讓60~90歲的老年人採用同一運動項目, 同樣強度的運動量進行鍛煉, 顯然是不合適的。

性別不同:一般來說, 男性體力比女性要好一些, 運動量也應該大一些。

健康情況不同:老年人體質有強有弱, 即使相同歲數的人, 身體狀況也千差萬別, 而且不少老人還是慢性疾病患者。 因此, 在選擇運動項目、鍛煉方法、運動量等方面也不應完全相同。

工作性質不同: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要多參加全面的健身鍛煉;體力勞動者, 由於工種的不同造成身體的各個部位發展不平衡, 更應該採取有針對性的鍛煉。

鍛煉的基礎不同:有的老年人從青少年或中年就開始注意鍛煉了, 有很好的體育運動基礎;而有一些老人則是“運動新手”。 因此, 所選擇的運動項目、鍛煉方法及運動量等, 也要有所不同。

項目千差萬別

取捨因人而異

【經典運動】 太極拳 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 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 其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 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 激發和促進身體在生理、生化和形態結構上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

對於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來說, 能推遲身體各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上的退行性變化, 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療疾、延緩衰老的作用。

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 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要做到動作規範, 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準, 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範, 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 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禦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 從而使練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 要做到動作規範, 首先要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 同時精神也應放鬆, “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 要求深、勻、細、緩、長, 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

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 實際上, 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 達到腹式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 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 不可違背。 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 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 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 首先, 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 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 另外, 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俗話說“得病如山倒, 去病如抽絲”, 就是這個道理。 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 但不具“立竿見影”之效。

建議:老年人練拳時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 量力而行, 不要和年輕人相比。 只要套路、要領對頭, 就不要和別人比“高蹬腿”、“低下勢”,

更不要做騰空跳躍等高難度動作。 老年人一般體質較弱, 練拳時不要大運動量, 不要大汗淋漓, 過於疲勞。 採用中、高架試為好, 以免關節疲勞受損。 練後稍出微汗, 自我感覺輕鬆舒適就好。

【大運動】跑步、游泳 跑步、游泳是全身性的大運動, 比較適合小於60歲、身體狀況良好、沒有嚴重器質性病變的老人。 如果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等方面的疾病, 做這類運動就可能誘發疾病。 因為原本老年人血管就彈性差、脆性強, 過度運動更會增加血管緊張度。

即使是身體比較好的老人, 在運動前也要注意熱身, 強度不能過大, 時間不能過長, 速度不能過快。

建議:老人做大運動時, 心率不能超過100次/分鐘, 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不疲勞為宜。

【活力運動】扭秧歌、老年迪斯可 有些老年人依然很有活力, 更喜歡扭秧歌、老年迪斯可等時尚活動。 扭秧歌、老年迪斯可也是全身的運動, 尤其對關節的活動量比較大, 如果老年人有骨質疏鬆, 且韌帶硬, 並不適合這種活動, 以免加劇關節勞損。

進行扭秧歌、老年迪斯可等活動前先做一些打太極等舒緩活動, 讓關節先活動開, 然後再扭秧歌、跳舞, 減少對骨骼的損傷。

建議:如出現心悸、胸悶、氣促、頭暈等不適時, 應坐下來休息一會, 待症狀消失後再繼續進行。

【靜運動】練書法、畫畫等 書法、畫畫不僅可以陶冶情操, 而且還是一種健身活動。

老年人手、腦都不如年輕時靈活, 書法、畫畫不僅能鍛煉手, 練習時還需集中注意力,

可以鍛煉大腦, 增強記憶力。 尤其當老年人練書法時, 通常全神貫注, 會拋除許多煩心事, 能養神養心, 有助延年益壽。

但是, 老年人長期蹲坐或站立練習書法, 會加重腰肌勞損, 導致下肢血液迴圈不好, 容易出現腳麻等問題。 用眼時間太長, 還會加劇眼疲勞。

建議:練書法、畫畫半小時至1小時, 要休息一會兒, 通過眺望遠方, 緩解眼疲勞。

【個性運動】敲鼓、大喊等 街頭, 經常可見敲鑼打鼓的歡慶場面, 也成了不少中老年人的健身之道。 敲鑼打鼓是集體活動, 能豐富生活、活躍思想。 打鼓時要記鼓點, 能增強記憶力, 還能振奮精神。 老年人在心情鬱悶或脾胃功能差時, 適合打打鼓。 但是, 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需要控制情緒, 激烈的鼓聲可能刺激情緒, 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即便是身體健康的老人,打鼓也應有度。長時間打鼓,可能造成聽力損傷,還會使心情煩躁、不安,引起失眠,建議打鼓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打鼓時最好戴個護耳。

在廣場、公園裡,我們還經常會見到一些“大喊”的老人,這也叫“虎嘯功”,心情抑鬱時可以練練,這樣可以把體內的鬱悶排出,還能擴大肺活量。

“虎嘯功”做法是自然站立,行進時雙掌由內向外推出,同時提氣大喊三聲。

建議:這兩項運動都能很好地釋放抑鬱,但也應保持度,注意保護耳朵和嗓子。

自我科學監測

消除安全隱患

在運動過程中,老人要形成對健康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價的好習慣,目的在於適時調整運動處方和鍛煉計畫,防止過度疲勞,避免發生運動損傷,提高鍛煉效果和健康水準。

一是主觀感覺:一般包括運動前、中、後的各種感覺,食欲,睡眠,運動欲望,排汗量,有無疲乏感,心悸,氣短,頭痛,腰腿痛等。

如鍛煉後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睡眠及食欲好,無心悸、氣短,雖有疲勞感,經休息後就恢復正常,說明運動量比較合適。如果鍛煉後感到非常疲勞,吃不下,睡不好,經休息後仍感到周身無力,甚至對鍛煉產生厭倦感,說明運動量過大,應及時予以調整,減至合適的運動量。

二是客觀檢查:包括測量脈搏、呼吸、體重等。

脈搏:一般來說,老年人運動後脈搏數較運動前增加60%~65%,保持在110~120次/分較為適合。如運動中出現脈搏跳動過快或出現脈搏減慢或變得不規則時,應立即停止鍛煉,必要時去醫院進行檢查。同時,還應觀察停止鍛煉以後心率(或脈搏)恢復到運動前水準所需要的時間。

呼吸:一般健康的老年人,運動後3~10分鐘脈搏應恢復正常;如果不能恢復,說明運動量過大,應適當調整。運動中呼吸稍快一點是正常的,一般每分鐘的次數不應超過24次。

體重:每週測體重1~2次,最好在同一時間進行,一般剛開始鍛煉的人,3~4周後體重會逐漸下降,這是由於新陳代謝增強,脂肪減少的緣故,爾後體重就會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如果體重持續下降,可能是運動量過大或有其它原因,應注意查明。

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即便是身體健康的老人,打鼓也應有度。長時間打鼓,可能造成聽力損傷,還會使心情煩躁、不安,引起失眠,建議打鼓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打鼓時最好戴個護耳。

在廣場、公園裡,我們還經常會見到一些“大喊”的老人,這也叫“虎嘯功”,心情抑鬱時可以練練,這樣可以把體內的鬱悶排出,還能擴大肺活量。

“虎嘯功”做法是自然站立,行進時雙掌由內向外推出,同時提氣大喊三聲。

建議:這兩項運動都能很好地釋放抑鬱,但也應保持度,注意保護耳朵和嗓子。

自我科學監測

消除安全隱患

在運動過程中,老人要形成對健康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價的好習慣,目的在於適時調整運動處方和鍛煉計畫,防止過度疲勞,避免發生運動損傷,提高鍛煉效果和健康水準。

一是主觀感覺:一般包括運動前、中、後的各種感覺,食欲,睡眠,運動欲望,排汗量,有無疲乏感,心悸,氣短,頭痛,腰腿痛等。

如鍛煉後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睡眠及食欲好,無心悸、氣短,雖有疲勞感,經休息後就恢復正常,說明運動量比較合適。如果鍛煉後感到非常疲勞,吃不下,睡不好,經休息後仍感到周身無力,甚至對鍛煉產生厭倦感,說明運動量過大,應及時予以調整,減至合適的運動量。

二是客觀檢查:包括測量脈搏、呼吸、體重等。

脈搏:一般來說,老年人運動後脈搏數較運動前增加60%~65%,保持在110~120次/分較為適合。如運動中出現脈搏跳動過快或出現脈搏減慢或變得不規則時,應立即停止鍛煉,必要時去醫院進行檢查。同時,還應觀察停止鍛煉以後心率(或脈搏)恢復到運動前水準所需要的時間。

呼吸:一般健康的老年人,運動後3~10分鐘脈搏應恢復正常;如果不能恢復,說明運動量過大,應適當調整。運動中呼吸稍快一點是正常的,一般每分鐘的次數不應超過24次。

體重:每週測體重1~2次,最好在同一時間進行,一般剛開始鍛煉的人,3~4周後體重會逐漸下降,這是由於新陳代謝增強,脂肪減少的緣故,爾後體重就會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如果體重持續下降,可能是運動量過大或有其它原因,應注意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