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不為人所知的陳氏太極解密

太極拳, 是一種武術專案, 也是體育運動和健身專案, 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陳家溝起源說, 認為太極拳為明末陳王庭所編創, 不過歷來眾說紛紜, 為當今武術研究中一個曠日持久的爭議課題;以下是陳氏太極拳的發展簡史及其演變過程, 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陳氏太極拳的發展簡史及其演變:

自陳王庭在16世紀創造一至五路太極拳、一路炮捶後, 又創造了刀、槍、劍、鐧等器械套路。 刺槍術和八杆四杆術對練套路中運用太極拳術的纏絲勁, 開闢了長兵器陰陽變換、剛柔相濟的先河。 太極雙人推手的創建, 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技擊實踐方法, 既不會傷人, 又可實際檢驗武功。

分門別類的太極拳自成體系後, 陳家溝太極拳之風頓開, 當地歌謠:"喝喝陳溝水, 都會蹺蹺腿", "會不會, 金剛大搗碓"。 尚武之風甚盛。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 字雲亭, 著《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

他打破門規局限, 將陳家溝的獨得之秘--太極拳傳于河北永年縣的楊福魁(露禪), 在太極拳史上開始了第一次大發展大普及時期。

陳氏第十四世陳有本(1780-1858), 字道生, 受業其父, 太極拳爐火純青, 當時精於太極拳者多出其門, 著名的有陳仲甡、陳季甡、陳清萍、陳耕耘等。 他除完整保留並傳下了祖傳拳架外(後人稱小架或小圈), 且不受其限, 多有創新。

他在教授族侄陳耕耘時(因其父陳長興常年在外保鏢, 而求教于陳有本), 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 將架型予以放大, 突出爆發力, 創出了獨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後人也稱為大圈)。 大架拳法後由陳耕耘一支傳下, 傳到十七世陳發科廣授門徒, 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內。

陳氏第十五世陳清萍(1795-1868), 入贅溫縣陳家2.5公里處趙堡鎮, 他在祖傳太極拳(小架)套路基礎上進行修改, 形成了一套小巧緊湊, 逐步加圈, 由簡到繁, 不斷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 後人稱其所傳太極拳為趙堡架。

陳氏第十六世陳鑫(1849-1929), 字品三,

具文采。 他感到陳氏太極拳雖經歷代口傳親授, 然文字著作較少, 不利廣泛傳播。 為闡發祖傳太極拳學說, 閉門著述, 費時十二年, 完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陳氏太極拳易象數》六卷, 全面整理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

著述以易理說拳理, 引證陰陽、經絡學說, 以纏絲勁為核心, 以內氣為統帥, 為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一座引人矚目的豐碑。 他還著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等拳術著作。

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1887-1957), 字福生, 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 對發展和傳播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傑出貢獻。 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 以其剛柔相濟, 采、挒、肘、靠、拿、跌、擲、打兼施並用, 技擊精妙著稱。

他以與人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 他教授徒弟很多, 有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 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 拳藝很好。

陳氏第十八世陳照丕(1893-1972), 字續甫。 1928年秋, 應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善同兄弟二人之邀, 在北平授拳。 有同鄉李敬莊(字慶林)為其在《北平晚報》(1928年10月)刊發文章宣揚拳藝名揚北平武界,

曾立擂臺7天, 大獲全勝。 後被中華民國南京市市長請往授拳, 拳蹤廣遠。

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 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功夫驚人, 被海內外讚譽為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 照丕先生武德高尚, 誨人不倦, 是陳氏太極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陳家溝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種推手法、太極單刀、雙刀、單劍、雙劍、雙鐧、梨花槍、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陳氏太極拳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演變, 派生了楊、吳、武、孫四大流派。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專案, 也是體育運動和健身專案, 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打太極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中老年的時尚運動了。

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打太極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中老年的時尚運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