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由《皇帝內經》而聯想的養生

《皇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典籍之一, 是一部關於醫學方面的典籍, 裡面介紹了人們和各種疾病作鬥爭的案例, 在這些案例中, 總結了對各類疾病的標注, 從病症的臨床表現, 到如何用藥診斷治療, 再到病後的護理及注意事項, 可以說是一本醫藥大全。 在這本書中, 還涵蓋了多種多樣的養生方法, 這應該算是最早的健康類的書籍了, 下面我們可以簡單的去看一下。

《黃帝內經》中說:“昔在皇帝,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 成而登天。 ”表面上, 這個描述是說黃帝跟我們普通大眾不同, 一生中每個階段都遠遠超過眾人——剛生下有神靈, 柔弱時就能夠說話, 幼小時就非常的迅速、果斷;長大後非常敦實、敏捷, 成人後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其實, 這不僅僅是說黃帝, 而且是在說我們所有人——每一個人都是“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小孩子都是手握著拳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這就叫“生而神靈”。 剛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裡面握拳。 拇指都壓著一個穴位(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 即心經的少府穴。 心藏神, 心主神明, 說明嬰兒是內含神靈, 神氣不外泄的。 所有人剛出時都由臍帶跟母親的精氣神連在一起, 隨著“啪”的一聲把臍帶剪斷, 人就變先天為後天。 當人長大之後, 手慢慢地鬆開了, 之後的一輩子裡有的人抓權, 有的人抓名, 有的人抓利, 有的人抓錢, 有的人抓人, 最後逐漸老去, 撒手而歸, 撒手就沒有神靈了, 神靈散掉了, 人就死了。 老子也發現了這個秘密, 老子發現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 雖然筋骨柔弱, 但握拳卻很堅固。 所以提示我們, 養生就要複歸, 要慢慢地回歸到嬰兒的那個狀態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時候就會說話, 我們試想小孩子剛開始說話時, 都在說什麼?他們總在發問:“媽媽, 我從哪裡來的?”還有的會問:“媽媽, 人會不會死啊?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呢?”這是對生命本質的發問, 這是終極的問題, 是哲學問題。 嬰兒問的都是哲學問題, 一個人離哲學越近, 就離嬰兒的狀態越近;離嬰兒的狀態近了, 你想不長壽都難啦。 而我們長大後問的多是世俗問題, 比如我們總是問:“吃了沒有?”“你一年能賺多少錢?”“你住多大的房子?”我們失去了我們幼小時的童心和超脫, 不再關懷生命本質, 越來越失掉天真。 今天, 當我們吃穿不愁的時候, 其實需要超脫一些, 去關懷一下生命的本質, 對終極問題發問, 只有多考慮這樣的問題,

你才能成為天真的人, 才能長壽。

“幼而徇齊”是指幼小時做事情非常快, 想做什麼就立即去做, 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是如此專注, 比如說小孩子看到一朵花, 他會一下把花抓住, 不管花上有沒有刺, 有沒有毒, 也不管路有多麼的坎坷不平。 可長大後, 想要什麼, 我們常常瞻前顧後、思左想右、猶豫不決、左右搖擺。 考慮問題太多了, 不再“徇齊”, 做事情有意無意地背離真實、專一, 煩惱漸生, 健康受損。

所以, 《黃帝內經》中描述黃帝的一生, 實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 只是隨著長大, 我們慢慢淡忘、失掉了“神靈”、“能言”、“徇齊”、“敦敏”, 失掉赤子之心。 而通過修煉, 把我們越來越年老的生命回歸到兒童時代,

複歸嬰兒的“敦敏”“徇齊”“神靈”, 這就是養生。

在《黃帝內經》中, 不僅僅是在醫學方面有所涉及, 還描述了黃帝的一生。 人的一生中, 要經歷很多事情, 大大小小, 好事壞事。 我們從所經歷的事件中成長, 收穫, 也會失去。 但這就是人生。 對比《內經》中所講的原理, 其實這也是一種養生, 因為這不僅僅是在身體上的養生, 而是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養生, 最終要走向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