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清明食螺 眼不生屙

民間有“清明食螺, 眼不生屙”之說。 清明時節, 螺正肥美, 不但美味, 吃了它還有明目等保健的功效。

又到春暖花開、萬物復蘇之際, 隆冬季節潛伏在泥土之中的螺螄, 紛紛爬出泥層, 到陰溫處覓食、產卵、生長。 田螺味美之時, 正好是在清明之前, 因立春至清明時節, 正是田螺“懷胎期”, 其原因是它春天產子, 要趁它肚裡沒小螺時吃, 正好趕在這個時節。

這個時節吃螺螄, 據說和馬蘭頭一樣還可以明目。 以田螺為主要原料的菜肴有很多, 如糟田螺、田螺塞肉、田螺炒鵪鶉。 這個時候, 螺螄用青蔥頭噴酒爆炒, 放少許紅椒絲,

滋味實在好極。 田螺肉質細嫩, 田螺肉煮食, 味美、香, 爽脆。

據測定, 每100克螺肉內含蛋白質10.7克, 脂肪1.2克, 鈣含量高達1357毫克, 為大豆的3到4倍, 雞肉的100倍以上。 還有一定量的維生素A、B1、B2及粗纖維。 在常見的60多種水生物、植物中, 其營養僅次於蝦皮而居第二位。

田螺不僅極富營養, 還是一種藥用動物。 中醫認為, 田螺肉性味甘、鹹、寒, 入肺、肝、大腸經, 有清熱養陰、利濕解毒之功, 適用於熱結小便不通、黃疸、腳氣、水腫、消渴、痔瘡、便血、目赤腫痛、疔瘡腫毒等。

《隨息居飲食譜》言其“清熱, 通水, 利腸”。 《名醫別錄》言其“煮汁療熱, 醒酒, 止渴”。 《本草綱目拾遺》則稱其“煮食之, 利大小便, 去腹中結熱, 目下黃, 腳氣沖上, 小腹結硬, 小便赤澀, 腳手浮腫”。 李時珍也說它“利濕熱,

治黃疸;搗爛貼臍, 引熱下行, 止噤口痢, 下水氣淋閉;取水, 搽痔瘡、狐臭;燒研, 治瘰病癬瘡。 ”縱觀諸家所論, 足見功效不凡。 不僅如此, 田螺殼, 為田螺科動物中國圓田螺或其同屬動物的甲殼。 中醫認為, 田螺殼性味甘、淡、平, 入脾、肺經, 有散結消腫, 斂瘡止痛之功, 適用於濕疹、胃痛, 小兒驚風等。

相傳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 不僅詩書畫俱全, 而且略懂醫。 有一天, 他遇到一小兒在三天前得一病:腹脹如鼓, 小便不利, 請了幾位郎中診治, 均未見效。 唐伯虎又再診視病情後, 揮筆寫下:“圓頂寶塔五六層, 和尚出門慢步行;一把團扇半遮面, 聽見人來就關門”。 寫罷對其家人說:“將此謎底選大的備3個, 與一枚薤白頭共搗碎, 敷于小兒腹部, 一日後病就會好。

”這個謎底就是田螺。 小兒按此法治後, 病很快就好了。

在數千年的生活經驗中, 人們不僅把田螺作為風味食物, 有時還用它來防治各種疾病。 民間以田螺入藥的常用方子常應用於治療小便不暢、黃疸、中耳炎、痔瘡等症。 如田螺肉塞入冰片, 取其分泌液滴入耳道, 每天2至3次, 治中耳炎;田螺肉曬乾, 炒焦, 每日服3次, 每次15克, 治菌痢。 但因田螺為性寒之物, 故有脾胃虛寒之人不應多吃, 便溏腹瀉、風寒感冒期間、女子行經期間及婦人產後都要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