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正確預防疾病 歡度健康“黃金周”

歡度十一健康黃金周時, 請您關注以下幾點:

1.飯前便後要洗手

注意手的衛生, 平時常洗手, 飯前、便後手要洗淨。

洗手的步驟和方法

用流動的水、肥皂或皂液, 認真地搓洗雙手。 洗手的範圍包括指尖、指縫、指關節處、掌心、手背, 要將手的各個部位清洗到位。

洗完手如何擦手

①使用清潔衛生的擦手巾擦手, 如果擦手巾不乾淨, 會造成手的再次污染。

②用完毛巾後, 要將其洗淨、晾乾, 以防孳生細菌、黴菌, 最好拿到太陽下暴曬, 或者隔一段時間用水煮一煮。

③如果有條件, 可以使用衛生紙巾、面巾紙擦手, 最好到商場、超市去購買紙巾,

並注意紙巾包裝上明確標注有生產製造商的名稱和其他資訊。

2.原料選購要把關

應該買安全衛生的食品。 食品包裝脹袋、漏氣, 超過保質期就不能再吃了。 要仔細辨別生產日期、保質期及保存條件, 不買過保質期的食物。 儘量少購買高危食品, 如路邊攤販出售的自製熟食、涼拌菜、豆製品;不吃過期的、無標識的、包裝破損的食品。

3.隔夜飯菜要冷藏

日常做菜, 儘量本著吃多少做多少的原則, 未吃完的剩飯菜一定要在冰箱裡冷藏保存。 各種蔬菜加熱後在放置的過程中, 都不同程度含有亞硝酸鹽, 而且放置時間越長, 亞硝酸鹽的含量就越高, 因此吃隔夜青菜, 存在亞硝酸鹽中毒的風險, 尤其是幼兒。 在低溫下存放比在室溫下存放,

亞硝酸鹽的含量要少得多。 如果煮的蔬菜太多, 可將煮熟的菜分成兩份, 將暫時不吃的一份用保鮮膜封住後放在冰箱內冷藏, 但時間也不宜太長, 吃前必須再加熱殺菌。

4.冰箱內保存食物要注意

雖然電冰箱對食品有防腐保鮮作用, 但冰箱並不是食品安全的“保險箱”, 因為冰箱中的食品可能受到一些嗜低溫的細菌的污染, 如耶爾森氏菌, 這種細菌隨未再加熱的食品進入結腸後, 可使結腸黏膜脫落, 發生腫脹, 引起廣泛炎症, 致人腹痛、腹瀉、嘔吐, 引起耶爾森氏菌結腸炎, 是人們所說的“冰箱病”的一種。

因此, 電冰箱存放的食物要生熟分開, 而且最好用保鮮膜包好, 以防食物在冰箱內交叉污染。 熟食在食用前要加熱消毒,

溫度必須達到70℃以上且持續2分鐘以上。 食品存放時間不宜過久。 將蔬菜存放數日後再食用是相當危險的, 即使儲存在冰箱內也不應超過3天;定期對冰箱進行清洗、消毒。

5.加工海鮮要煮熟熱透

目前正值市民吃各種水產品的旺季, 家庭加工水產品如處理不當, 極易發生中毒。 一些市民認為海鮮鮮活就不能發生食物中毒, 只有腐敗變質的海產品才能引發食物中毒, 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 海鮮中導致腹瀉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 這些病菌耐熱性比較強, 80℃以上才能殺滅。 除了自身所帶細菌之外, 海鮮中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污染。

預防海鮮引起的食物中毒要做到, 一是加工海鮮時要徹底加熱;二是加工過程中要做到工具、容器專用,

生熟分開, 禁止洗生海鮮的場所洗青菜、水果、工具、容器等;三是吃剩過夜的熟海鮮再食用時, 要徹底加熱;四是嚴禁使用發生赤潮海域的海產品;五是製作海鮮時一定要選料, 除去腐敗變質類海鮮。 因此建議吃海鮮最好不要貪鮮, 要煮熟煮透再吃。 喜歡吃海鮮的人切忌吃得過多, 即使是加熱煮熟後的海鮮也不能一次過量食用, 否則會產生胃腸道反應。

6.外出郊遊飲食需謹慎

十一黃金周是旅遊的高峰時節, 與朋友們或家人相約外出遊玩是許多人會選擇的放鬆方式。 而外出郊遊誤食或飲食不當造成中毒的案例屢見不鮮。 因此外出郊遊在飲食上應格外注意,

確保我們在野外不僅玩得痛快、安全, 吃得也正確、保險, 不讓危險從最脆弱的環節乘虛而入。

出遊飲食注意事項:

山澗、河渠、湖泊等水源一定要煮沸後飲用;另外, 有些泉水的有害礦物質含量超標, 有的地方泉水看似清澈, 實則污染嚴重, 飲用後對健康不利。

野外植物生長繁茂, 慎食自采野菜、野蘑菇等野生植物。

不要食用野外撿拾的死因不明的畜禽、水產品、蘑菇和野菜。

享用農家樂食品時, 少食或儘量不食沒見過的野菜, 食熱菜要叮囑其燒熟煮透。

呼吸道傳染病

秋季早晚溫差大, 是呼吸道傳染病的易發季節, 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有季節性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這些疾病都可以通過接種專門的疫苗進行預防。

季節性流感是什麼?

季節性流感簡稱流感, 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和氣溶膠傳播。 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個型, 其中甲型所引起的流感流行最為廣泛和嚴重, 乙型常引起局部暴發, 丙型則多引起小兒散發病例。 在我國將該病歸屬於法定丙類傳染病。

有哪些臨床表現?

流感潛伏期一般為1-4天。 通常表現為急起高熱、畏寒、頭痛、頭暈、渾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狀及咽痛、乾咳等呼吸道症狀, 但卡他性症狀常不明顯, 年幼的兒童、年長者以及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現肺炎等併發症使病情加重, 甚至引起死亡。

與普通感冒有什麼區別?

普通感冒一般起病較慢, 發熱通常為低熱, 咳嗽、鼻塞、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狀比較明顯,而頭痛、肌肉酸痛、疲乏等全身中毒症狀較輕,且沒有傳染性或傳染性很低;流感則通常起病急,體溫常超過39℃,全身中毒症狀較重,並且可傳播給周圍人群,甚至在短時期內形成流行。

怎樣傳播的?

流感主要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咳嗽及打噴嚏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傳播,有時候亦可通過手接觸表面沾有病毒的物品後再接觸口鼻而染病。

如何預防?

1.

2.注意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洗手。

3.保持家裡和聚會場所室內空氣流通。

4.平時避免前往人多擁擠、通風不好的公共場所。

5.個人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時應主動戴口罩,並儘早診治。

6.朋友聚會時減少吸煙或者不吸煙,保持合理的接觸距離。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傳染性極強的兒童期出疹性疾病,發病高峰年齡為6-9歲,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常在幼稚園或小學校內引起流行。水痘極易傳染,注射水痘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也稱“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染。注射麻腮風疫苗可以很好地預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風疹。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咳嗽、流涕等症狀,重者可併發肺炎、心肌炎和腦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發病年齡多在15歲以下。A群流腦疫苗和A+C群流腦多糖疫苗能夠有效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咳嗽、鼻塞、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狀比較明顯,而頭痛、肌肉酸痛、疲乏等全身中毒症狀較輕,且沒有傳染性或傳染性很低;流感則通常起病急,體溫常超過39℃,全身中毒症狀較重,並且可傳播給周圍人群,甚至在短時期內形成流行。

怎樣傳播的?

流感主要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咳嗽及打噴嚏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傳播,有時候亦可通過手接觸表面沾有病毒的物品後再接觸口鼻而染病。

如何預防?

1.

2.注意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洗手。

3.保持家裡和聚會場所室內空氣流通。

4.平時避免前往人多擁擠、通風不好的公共場所。

5.個人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時應主動戴口罩,並儘早診治。

6.朋友聚會時減少吸煙或者不吸煙,保持合理的接觸距離。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傳染性極強的兒童期出疹性疾病,發病高峰年齡為6-9歲,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常在幼稚園或小學校內引起流行。水痘極易傳染,注射水痘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也稱“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染。注射麻腮風疫苗可以很好地預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風疹。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咳嗽、流涕等症狀,重者可併發肺炎、心肌炎和腦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發病年齡多在15歲以下。A群流腦疫苗和A+C群流腦多糖疫苗能夠有效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