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養生粉”走俏 但適合你嗎?

專家提醒, 不對時序不辨體質小心吃出病;健康人若長期以此作早餐, 咀嚼功能可能退化

醫學指導/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首屆副主委藍森麟

近年來, 從超市、農貿市場到網路上各種虛虛實實、大大小小的廠家、店鋪, 突然冒出各種類似五穀雜糧、藥食同源食材為原料的“養生粉”, 男女老少各有配方, 聲稱常吃能養身健體, 甚至能降三高、治糖尿病, 看得人眼花繚亂。 健康真能這麼簡單吃出來嗎?這類“養生粉”到底靠不靠譜?來聽食療養生專家怎麼說——

現象

祛濕減肥烏髮豐胸

各類“養生粉”走俏

祛濕排毒減肥, 吃根豆粉;手腳冰涼, 喝紅豆薏仁粉;抗衰老烏髮健腦, 吃烏髮粉;告別A罩杯, 打造傲人丰姿, 吃木瓜葛根茯苓粉……

近年來, 從超市、農貿市場到網路上各種虛虛實實、大大小小的廠家、店鋪, 突然冒出各類養生粉, 主要原料來自兩大類:一類是五穀雜糧, 主要有糙米、黑米、蕎麥、燕麥、黃豆、紅豆、綠豆、黑豆等;另一類是常見的藥食同源食材, 如黑芝麻、核桃、蓮子、山藥、紅棗、麥芽、茯苓、杏仁、薏米等。

在實體店或網上, 買各類養生粉的人還真不少。 商家介紹各種食材的搭配是按“中醫的理論”, 配成“經典食補方”, 磨成粉後更有助於吸收, 並聲稱常吃能養身健體, 甚至當成一家人的“營養早餐”來推薦。

也有按不同需求配成的粉, 強調有某些療效, 包括降“三高”、降血糖等, 看得人眼花繚亂, 不少消費者受誘惑後“對號入座”下單。

“都是些五穀雜糧、藥食同源的食材, 應該對身體有好處吧。 ”買了核桃仁、黑芝麻、枸杞、山藥、紅棗幹和燕麥等八種食材磨成“養生粉”的吳女士說, 主要是看中用來打粉的都是中醫常用的調養食材, “即使效果沒說得那麼好, 也不會有副作用”。

記者發現, 吳女士的想法很有代表性, 很多消費者看中“養生粉”, 就是被商家強調的“五穀為養”、“藥食同源”既“安全無副作用”甚至有“療效”, 且“食用方便易吸收”等賣點所吸引。

專家解讀

藥食同源≠安全無副作用

“即使是藥食同源的食材, 搭配不當、食用過量也會影響健康。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教授藍森麟解釋說,

只不過這種影響不像藥物那樣迅速、明顯, 一般短期內不會有致命的劇烈反應, 但並非完全“安全無副作用”。 一些不明真相或是別有用心的人經常會將這一概念等同于“安全無副作用”。

藍森麟舉例說, 比如現在市面上一些廠商在售的“八珍”粉, 由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紅棗, 補腎、溫肺、潤腸的核桃,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山藥,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枸杞子, 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的黑芝麻,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紅豆等中藥材, 加上有一定益肝和脾、滑腸作用的燕麥, 以及生食能益胃、生津、除煩、醒酒而曬乾“作脯, 不宜人”的蘋果乾等食物組成。 乍看, 這些食材都有補益脾肺、益精養血、滋補肝腎及利水、解毒、通便作用。

如果是脾肺氣虛、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的肥胖人群適當食用還可以, 但把它渲染成“一家人的五穀營養早餐”就太離譜了。

“我們必須清楚, 任何中藥材或食物都有利與弊。 ”他指出, 上述這款“八珍”粉, 各種食材雖是“藥食同源”, 但也有使用禁忌。 比如, 《本草經集注》中就明確指出, 紅豆“性逐津液, 久食令人枯燥”, 所以陰虛津傷者慎用;而多部中醫古籍則提醒紅棗“多食動風, 脾反受病”, 強調“凡小兒、產後, 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後, 黃疸、腫脹疳積、痰滯並忌之”;山藥“單食多食亦能滯氣”, “腫脹、氣滯諸病皆忌”, 所以, 濕盛或有實邪、積滯者禁服;《本草綱目》則指出核桃“多食動風, 脫人眉。 同酒食, 多令人咯血”……細究種種食材的禁忌,

你還會覺得它適合當作“一家人的五穀營養早餐”經常食用嗎?

“五穀為養”莫斷章取義

在各類“養生粉”中, 經常可以看到糙米、黑米、蕎麥、燕麥、紅豆、綠豆等五穀雜糧的“身影”, 有些商家搬出《黃帝內經》有“五穀為養”之說, 強調這些雜糧的“養生價值高”。 對此, 藍森麟提醒說, 《黃帝內經》確實提到“五穀為養”, 但還有下文“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並指出“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鹹, 各有所利”, 更強調“四時五藏, 病隨五味所宜也”。

“也就是說, 雖然五穀入五臟, 但應按時序、辨體質來補充食用, 而不是隨便將五穀打成粉或加些藥材就是‘食養’, 就能‘補五臟’。 ”他指出, “五穀為養”一說有被某些商家斷章取義之嫌, 以迎合人們“食養”的心理。 另外, 現在很多人對“食養”和“藥膳”的概念都“蒙查查”分不清。

其實, 中醫所講的“食養”(飲食療養)是泛指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健康或增進健康的活動, 食養起的是養生保健作用。 而“藥膳”是用藥食兩用或可作保健食品的中藥和食物相配伍, 則須依據中醫辨證治療原則, 在充分瞭解個人體質的前提下因時、因季、因病, 嚴格按照中醫藥理論和營養學理論於膳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中藥作為菜肴或其他食品, 藥物治療和飲食營養結合在一起, 達到防治疾病或養生保健的目的。 按照自己對藥材的一點瞭解, 不清楚自身狀況便隨意吃加了藥材的食物, 認為這就是可“養生保健”的“藥膳”, 小心不對體質、不合時序可能吃出病!

提醒

常食“養生粉” 小心咀嚼功能退化

“說到打粉食用這種形式, 我覺得對於咀嚼功能差的嬰兒,牙口不好、胃腸消化功能減退的老人會有幫助,但對於普通的健康人群倒沒必要。”藍森麟提醒說,如果因工作生活節奏快,偶爾“偷懶”吃點這類食物調節一下,倒也沒什麼,但健康人若長期以此作早餐或減肥的代餐食品,咀嚼功能可能退化,反而會影響對營養成分的有效吸收。

他解釋說,正常人在進食過程中,通過充分咀嚼食物,刺激口腔分泌消化酶將食物攪拌在一起再進入消化道,利於進入胃腸道後有效吸收其營養成分。而各類“養生粉”用開水沖後基本是糊狀的,不用怎麼嚼就吞下去了,缺少了與口腔中的消化酶的接觸,可能影響其營養成分的吸收。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食材須充分加熱才能吃,像黃豆如果沒炒熟就拿去打粉,直接用開水沖一大碗吃,說不定會腹脹噁心,出現不良反應。 我覺得對於咀嚼功能差的嬰兒,牙口不好、胃腸消化功能減退的老人會有幫助,但對於普通的健康人群倒沒必要。”藍森麟提醒說,如果因工作生活節奏快,偶爾“偷懶”吃點這類食物調節一下,倒也沒什麼,但健康人若長期以此作早餐或減肥的代餐食品,咀嚼功能可能退化,反而會影響對營養成分的有效吸收。

他解釋說,正常人在進食過程中,通過充分咀嚼食物,刺激口腔分泌消化酶將食物攪拌在一起再進入消化道,利於進入胃腸道後有效吸收其營養成分。而各類“養生粉”用開水沖後基本是糊狀的,不用怎麼嚼就吞下去了,缺少了與口腔中的消化酶的接觸,可能影響其營養成分的吸收。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食材須充分加熱才能吃,像黃豆如果沒炒熟就拿去打粉,直接用開水沖一大碗吃,說不定會腹脹噁心,出現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