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三伏天也要警惕寒氣纏身

在悶熱的三伏天, 空調、冷飲自然最受歡迎。 不過,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在貪圖涼爽的同時, 寒氣也在悄悄侵入你的身體。

一份寒氣一份毒

“寒氣”, 指的是人體受寒時所產生的東西。 中醫認為:寒氣具有陰冷、凝結、阻滯的特性, 是萬病之源。

一份寒氣一份毒, 身體裡寒氣重的人一般有這樣一些表現:怕冷, 四肢、關節等部位常冰涼甚至腫脹;腹部、腰部、頸部冷痛酸脹;受涼或用過冷食後易腹瀉;愛上火, 口舌生瘡、目赤、咽喉腫痛;倦怠無力, 精神不振、眩暈等等。

寒氣給人體帶來的常見疾病包括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風濕免疫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等許多疾病。

寒氣會引起氣血凝滯, 導致肩背痛、胃痛、腰腿痛等各種疼痛症狀發生;寒氣還能造成人體水液運行障礙, 使人咳嗽痰多、腹瀉、水腫、風濕;寒氣和濕邪結合能形成寒濕, 關節又腫又痛, 患風濕和類風濕性疾病的人對此體會最深;寒氣和濕熱結合, 使人虛火上升。 中醫認為陰陽互相依存, 一處寒則一處熱, 寒氣容易束縛體表產生鬱熱。 如果你經常上火而又覺得身體內有寒氣的話, 那可能是虛火。 此時別急於吃降火的食物或藥物, 要調理好身體達到陰陽平衡, 否則可能身體會越來越虛, 火氣越來越大。

夏天寒氣從哪裡來

提起寒氣, 人們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冬天的冰雪與刺骨寒風。

寒乃冬季之主氣, 寒冷太過, 傷人致病則為寒邪。 三伏天裡, 哪裡來的寒氣?

空調過涼

隨著盛夏的到來, 被“凍著”的人也越來越多。

夏天, 衣著單薄的人們從悶熱的室外進入空調房間, 撲面而來的一陣陣冷氣會刺激血管急劇收縮, 導致身體受損、受冷;長期處於空調環境的人, 尤其是愛穿短褲、短裙的女性, 膝關節、踝關節、肘關節、頸椎、腰椎常感酸痛發硬, 這就是寒氣入侵的表現;屋裡太“冷”, 還容易導致胃腸運動減弱。 這就是現代人在夏天最容易得的“空調病”。

而且, 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 乾燥的空氣會使眼睛、嘴唇、鼻黏膜、氣管黏膜變幹, 病毒、細菌乘虛而入。 有調查顯示, 空調房間密閉5至6小時後, 室內氧氣下降13.2%,

大腸桿菌升高1.2%, 紅黴色菌升高1.11%, 白喉菌升高0.5%。

提醒:別直吹空調, 從外面回來時最好先用毛巾擦乾汗水, 以防冷氣順著汗毛孔侵入。 室內外溫差在7攝氏度左右比較好, 人體較好適應, 空調別開太涼。

冰箱惹禍

有統計資料表明, 夏季胃腸炎患者近三成是“冰箱病”。

不少人習慣於把冰箱視作食品“保險箱”, 在冰箱中儲存大量食物, 又不定期清潔冰箱。 殊不知, 食物在冰箱中保存時間過久, 各類細菌尤其是大腸桿菌就會在濕冷的環境中滋生, 細菌入侵胃腸就會引發“冰箱性腸胃炎”。

冰鎮水果或飲料雖然冰涼爽口, 但進入胃腸道後很可能導致血管驟然收縮、胃腸道痙攣, 引發腹痛、腹瀉, 有的可能會伴有噁心、嘔吐、暈眩等現象,

甚至導致胃出血、胃穿孔。

提醒:夏季應儘量購買適量的食物, 即買即食, 洗過的水果在從冰箱中取出後要再次清洗, 剩飯剩菜也要加熱處理。

過食冷飲誘發原有胃腸道病症加重, 患者可能需要服用胃腸黏膜保護劑類的藥物, 許多中藥如以百合、茯苓、玄參為主要成分的中成藥等都具有黏膜保護作用, 和胃降逆、健脾消脹、通絡定痛, 不僅可改善胃部不適症狀, 還可有效改善慢性炎症以及上腹痛、脹滿、堵悶以及燒心、噯氣、食欲減退等臨床症狀。

貪涼受風

人的頭部、腹部、腳底, 是寒氣入侵的最佳通道。

頭部是寒氣最喜歡的一個人體部位。 頭部為諸陽之匯, 人體陽氣最為旺盛。 在讓人大汗淋漓的三伏天, 陽氣會隨汗而外泄,

寒氣可能乘虛而入。 這時, 最忌受涼著風。

腹部尤其是肚臍, 也是寒氣容易侵入的一個通道。 晚上睡覺不小心踢了被子, 腹部受涼, 寒氣就會從肚臍進入, 引起腹痛、腹瀉。

腳底的湧泉穴也是容易受風寒的地方。 長期光腳在空調屋行走、鞋襪潮濕後不立即更換、睡覺時冷氣正對著腳底吹, 都會招致寒氣入侵。

提醒:很多人從悶熱的戶外回家或酣暢淋漓地運動後, 習慣先吹空調消消汗, 再喝上一杯冷飲解渴。 殊不知, 寒氣就在這時侵入。 身上有汗, 應先擦乾再吹空調或洗澡。 晚上洗完頭也一定要用毛巾擦乾或用吹風機吹幹, 以防寒氣入侵。

淋雨受潮

淋雨是寒氣侵入人體的常見方式。 七月、八月是北京下雨最多的時期, 雷陣雨說來就來,

有時甚至會遇到大雨、暴雨。 不小心淋到雨, 寒邪就更容易侵入。 輕者感冒、頭痛、頭昏, 重者會形成頑固性頭痛、偏頭痛等疾病。

三伏天離不開一個潮字。 屋外如蒸籠, 屋內的衣服、地板、牆壁摸著也是潮乎乎的。 中醫講的六淫外邪, 就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等。 寒邪和濕邪是兩種不同的邪氣, 有區別, 也有相似點。 因為寒邪和濕邪都屬於陰邪, 侵入人體可致病, 但症狀各異。 寒氣大可使人體冰涼、麻木、僵直、疼痛等, 濕氣大會造成沉麻、沉痛、活動受限等一系列“沉”的症狀。

提醒:在多雨的季節, 一定要注意攜帶雨具。 開空調時最好用上除濕功能, 保持室內空氣達到適宜的濕度。

多喝熱水 能否逼出寒氣

朋友圈裡流傳著一條冬病夏治的養生方法:在三伏天堅持喝熱水, 不吃寒涼食物和冰鎮飲品,會把體內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

夏天,很多人確實不太適合喝冰鎮飲料。比如,腸胃不好的人貪食冷飲,會讓胃內的溫度急劇下降,容易造成胃脹、消化不良,甚至絞痛、腹瀉。喝熱水是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但靠喝熱水排出體內積聚多年的寒氣有些誇張。人體的散熱方式以出汗蒸發為主,每蒸發1克汗液可以帶走0.58卡的熱量。當人喝茶或洗熱水澡時,“熱”刺激人體的溫度感受器,使得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迅速擴張,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加強,從而有效地將人體深部熱量散發出去。夏季多喝熱水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發汗,將體內的熱量排出,以熱解熱,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發汗解表、疏通清熱。但是這只是一種養生方法,並不是說短短一個三伏天就可以排除體內寒氣。

想要除寒氣,應該多吃些溫熱的食品。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紅糖薑茶溫熱暖胃,夏天可以“熱食涼服”,放涼了再喝,到胃裡也是熱性食品。吃寒性食物時可搭配些溫熱性食物,如冬瓜性寒,起鍋前加點胡椒粉,利尿排毒。

熱水泡腳也能驅寒,但泡腳時間不能太長,10-15分鐘後有出汗感覺即可。如果感覺自己受了風寒,也可以去醫院,通過刮痧、拔火罐、三伏灸、服中藥排出寒氣。

不吃寒涼食物和冰鎮飲品,會把體內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

夏天,很多人確實不太適合喝冰鎮飲料。比如,腸胃不好的人貪食冷飲,會讓胃內的溫度急劇下降,容易造成胃脹、消化不良,甚至絞痛、腹瀉。喝熱水是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但靠喝熱水排出體內積聚多年的寒氣有些誇張。人體的散熱方式以出汗蒸發為主,每蒸發1克汗液可以帶走0.58卡的熱量。當人喝茶或洗熱水澡時,“熱”刺激人體的溫度感受器,使得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迅速擴張,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加強,從而有效地將人體深部熱量散發出去。夏季多喝熱水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發汗,將體內的熱量排出,以熱解熱,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發汗解表、疏通清熱。但是這只是一種養生方法,並不是說短短一個三伏天就可以排除體內寒氣。

想要除寒氣,應該多吃些溫熱的食品。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紅糖薑茶溫熱暖胃,夏天可以“熱食涼服”,放涼了再喝,到胃裡也是熱性食品。吃寒性食物時可搭配些溫熱性食物,如冬瓜性寒,起鍋前加點胡椒粉,利尿排毒。

熱水泡腳也能驅寒,但泡腳時間不能太長,10-15分鐘後有出汗感覺即可。如果感覺自己受了風寒,也可以去醫院,通過刮痧、拔火罐、三伏灸、服中藥排出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