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夏秋交替 提防這3類疾病的發生

夏秋交際提防這3類疾病的發生

初秋貪涼感冒上身

初秋時節, 每天氣溫日差都很大, 所謂的“中午開空調, 晚上蓋被子”, 這種氣溫的變化,

就是秋季感冒的主要誘因。

專家建議:當發生感冒時應多休息、多飲白開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症狀嚴重時, 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藥物, 以改善症狀, 減輕痛苦。 切不可濫用抗生素, 只有當感冒併發咽炎、支氣管炎、肺炎時, 才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加用抗生素。

預防秋季感冒, 在起居方面也要有所注意。 夜晚入睡時, 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 另外, 在感冒流行季節, 房間的空氣要流通, 或服一些抗病毒的藥物。

抵禦呼吸道疾病

現在早晚溫差開始增大, 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熱乍涼的刺激, 抵抗力減弱, 給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機, 極易使人傷風感冒, 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

對於一些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或者小孩來說, 因為他們本身氣道的防禦功能較差, 容易受氣候季節溫差的影響, 更容易引起感冒、咳嗽。 這個季節早晚比較涼, 所以容易著涼, 誘發氣道、氣管的毛病, 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 症狀也往往加重。

專家建議:應注意天氣變化, 及時增減衣服, 加強戶外活動, 增強機體抵抗力。 老年人鍛煉要量力而行, 可以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等活動。 此外, 老年人還可以在夏秋季用涼水洗臉, 循序漸進地可以增加抗寒能力, 減少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風濕病等慢性病發病。 在飲食上, 忌食油膩的東西, 老年人要儘量戒煙, 因為吸煙是引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重要因素。

當心胃病復發

秋季腹瀉大多數是病毒污染所致, 與一般飲食不潔引起的腸炎不同。 消化內科的專家介紹說, 經過炎夏的消耗, 入秋後, 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 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 稍有不慎, 就可能發生腹瀉。 由於氣候轉涼, 人們的食欲隨之旺盛, 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 也會導致胃病的復發。

專家建議: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防止著涼, 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後著涼, 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 病毒容易乘虛而入。 此類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 應當進行體育鍛煉, 改善胃腸道的血液迴圈, 減少發病機會, 注意膳食合理, 少吃多餐, 定時定量, 戒煙禁酒, 以增強胃腸的適應力。 秋後也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切忌暴飲暴食,

過甜、過油膩的食品會引發急性腸胃炎、膽囊炎等病。

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 多吃熟食和暖食, 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 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同時, 容易上火的食物儘量少吃, 飲食結構要以清淡為主。

初秋保健做到“三防”

1、防中暑

立秋已過, 但“秋老虎”帶來的高溫炎熱還將持續一個多月。 再加之秋季天高雲淡, 紫外線照射強度大, “中暑”的餘威仍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進行戶外活動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及時補水, 不要等口乾舌燥時才喝水, 運動後喝點淡鹽水, 補充在運動過程中流失的鹽分;不宜空腹運動, 因為空腹時易中暑;戶外活動中如果覺得不舒服應立即停止, 並到陰涼處休息。

2、防腹瀉

盛夏酷暑, 人們胃口較差, 脾胃功能減弱。 進入初秋後, 飲食稍不注意, 很容易引起腹瀉, 特別是老人和小孩。 日常飲食需注意衛生, 不宜大量進食大補或難消化類食物, 加重腸胃負擔。

少吃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淡水魚生、刺身含較多寄生蟲, 不提倡吃, 可適當吃些深海魚生。

小孩體質較弱, 容易感染輪狀病毒, 一旦出現高燒、腹瀉、脫水明顯等症狀, 應及時送醫。

3、防過早進補

民間習俗中有秋季進補貼膘的做法, 但初秋進補為時尚早。 因為初秋還在伏天內, 過早進補易引發上火、腹瀉等病症, 選在中秋後進補較佳。

朱成全建議, 初秋飲食以清淡、少辛增酸為原則:多吃新鮮蔬果和魚肉、雞肉、鵝肉等優質蛋白, 提高機體免疫力。 可多食和胃健脾的膳食, 如蓮子、薏米、冬瓜、蓮藕等;秋燥傷肺, 中醫認為“酸入肝養肝”, 因此宜多吃酸梅、話梅、山楂、橘子、柳丁等酸性食物, 但是“辛辣傷肺陰”, 因此應少食蔥、薑、蒜、辣椒等辛辣食物;此外, 可多吃百合、沙參、石斛、銀耳、雪梨以及海帶排骨湯、綠豆冬瓜湯等生津液的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