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專家解讀:發泡餐盒不該用

發泡餐盒禁用規定已有多年, 但最近關於繼續禁用或為“正名”而恢復發泡餐盒應用的爭論又起。 一方質疑發泡餐盒有毒、致癌, 另一方極力否認;一方說發泡餐盒可以造成白色污染, 另一方則宣稱它是綠色產品, 致使公眾一頭霧水。 到底發泡餐盒是用什麼物質製造的?究竟是否有毒、致癌?請看專家介紹——

製作原料:聚苯乙烯

發泡餐盒是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的簡稱, 是由聚苯乙烯樹脂加發泡劑丁烷後壓制成形而得。 其優點為加工工藝簡單、成本低廉、應用方便, 因此許多小型制塑企業曾從中得益。

據稱, 每12小時就能生產出20~30捆(一捆20公斤)發泡塑膠餐盒。 賣到小販手裡, 每盒也只4~5分錢。

但發泡餐盒最大的缺點是很難在自然界降解, 大量應用的結果是使白色垃圾堆集, 造成環境污染。 此外, 由於它含有雙酚A等增塑劑, 因此, 人們擔心使用它盛放高溫、油脂類菜肴會產生毒害。 鑒於此, 原國家經貿委於2001年4月即發出《關於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的通知》(即6號令或禁塑令)。 可是近10年來, 發泡塑膠餐具仍禁而不止。 究其原因, 主要為企業不肯停產、餐廳欲降低成本以及消費者的抵制力度不大。 而公眾得到的“有害資訊”與“無害澄清”的矛盾交織卻從未停止過。

那麼, 發泡餐盒究竟有沒有毒害呢?

聚苯乙烯毒性很低

應該說,

聚苯乙烯的主要危害是環境污染。 當然, 這不包括使用大量滑石及碳酸鈣填料製作的劣質餐盒。

動物實驗資料表明, 大鼠吸入聚苯乙烯煙氣30分鐘的LC50(半致死量)為56.6 gm/m3。 這說明聚苯乙烯是無毒物質。 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 聚苯乙烯可以有苯乙烯二聚體或三聚體等單體析出。 但苯乙烯單體的毒性也很低, 大鼠的苯乙烯單體煙氣30分鐘的LD50>5000mg/kg。 可見, 從一次接觸餐盒的可能接觸到的苯乙烯單體量微不足道, 不會產生危害。 關於苯乙烯的致癌性, 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明確將其列為3類致癌物, 即動物可疑致癌物。

發泡餐盒不產生二惡英

二惡英又名二氧雜芑, 是包含眾多同類物或異構體的210種以上物質的總稱。 二惡英並非自然界常存物質,

而是人類活動的產物。 目前二惡英的主要來源是含鹵聯苯類物質(如多氯聯苯多溴聯苯等, 其他含氯的紙漿、塗料、農藥、聚氯乙烯塑膠等)的工業垃圾在焚燒的高溫條件下產生的。 自然界的微生物和水解作用對二惡英的分子結構影響很小, 因此, 二惡英在環境中很難自然降解消除。

有人說, 聚苯乙烯餐盒會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強致癌物二惡英。 這種說法是一種誤解。 因為聚苯乙烯樹脂不含鹵素, 其添加物(增塑劑、填充劑等)也不含二惡英, 在其後處理的過程中也不具備生成二惡英的必備條件。

最大危害:白色污染

我國每日廢棄的發泡餐盒數以億計。 人們在垃圾場、道路兩旁、樹林裡……幾乎到處都能看到廢棄的發泡餐盒和塑膠袋。

應該說, 發泡餐盒造成的白色污染是顯而易見的。

有人說, 發泡餐盒可以回收再利用。 但實際上, 與其說回收利用發泡餐盒需要複雜的技術支援, 不如說這更需要公眾對垃圾分類的支持。 然而, 迄今垃圾分類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 在評價發泡餐盒的可使用價值時, 必須瞭解以下背景:我國50%以上的發泡塑膠餐盒生產企業是由台商、韓商、日商等境外投資商投資創辦的。 這就有助於讀者瞭解香港“××協會”在內地大力為發泡塑膠餐盒“正名”的真正原因了:能頂住6號令頑強生存下去的關鍵是使公眾能認可發泡塑膠餐盒。 這就是6號令頒佈後公眾獲得的資訊互相矛盾的深層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