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玳瑁是什麼

文章導讀

玳瑁是亞熱帶海洋一種常見的生物, 玳瑁主要以魚內, 蝦肉和軟體動物為主要食物, 當然了玳瑁也會適當的吃一些海藻的, 可以說玳瑁的飲食習慣還是相當的簡單的, 玳瑁可以適應於各種各樣的環境中的生活可以在廣泛的大海中生存也可以在一些沼澤地中生存, 可以說玳瑁的生存能力也是非常強的。

做為一種常見的亞熱生物, 玳瑁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當然了現代醫學認為玳瑁對治療很多疾病也有著很好的療效, 那麼玳瑁究竟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一起來簡單的瞭解一下吧。

玳瑁體型較大, 背甲曲線長度65~85釐米, 體重45~75千克。 [1]背甲棕紅色, 有光澤, 有淺黃色雲斑;腹甲黃色, 有褐斑。 頭及四肢背面的盾片均為黑色, 盾緣色淡。 [2]吻長, 側扁;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下顎骨 纖細, 下顎聯合長, 僅略短於眼的縱徑;顎緣無鋸齒, 但具纖細的斜直條紋。

頭背具對稱大鱗, 前額鱗2對;頸前部、喉、頦部具若干小鱗。 背甲較平扁, 呈心形;盾片呈明顯的覆瓦狀排列, 老年個體漸趨平鋪;頸盾寬短, 與第一對緣盾平列向前凸出;椎盾5枚;肋盾4對, 第一對肋盾不與頸盾相接切;一條明顯的脊棱自第一椎盾貫穿至最後一枚椎盾;側棱極弱(幼體時十分明顯);緣盾每側11枚, 在體後三分之二處形成明顯的強鋸齒狀;2枚臀盾略大於相鄰的緣盾, 兩臀盾隙, 呈凹缺。 腹甲前後緣弧形, 前端具一扇形間喉盾;肛盾中縫最長, 其餘盾片中縫約略相等;自肱盾至肛盾中央隆起, 形成腹甲兩側的棱脊, 棱脊之間形成凹陷;兩側具4枚一列的下緣盾;在腋區具4枚或數目更多的鱗片;在胯區有1或2枚鱗片;盾片均具輻射線。
四肢槳狀, 前肢長於後肢, 覆有並列大鱗和盾片 , 每肢外側具2爪。 尾短。

2 .棲息環境

生活在亞洲東南部和印度洋等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 主要棲息於沿海的珊瑚礁, 海灣, 河口和清澈的瀉湖, 相對較淺的水域。 築巢 通常發生在偏遠, 孤立的沙灘。 [1]

玳瑁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動, 其一生中會在幾個環境完全不同的棲息地生活。 成年玳瑁主要在熱帶珊瑚礁中活動, 白天時它們會在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中進進出出, 而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 作為一種常常洄游遷徙的海龜, 它們的棲息地各種各樣, 包括廣闊的海洋、礁湖甚至是入海口處的紅樹林沼澤。 至今人們對處於生命早期階段的幼年玳瑁所偏好的棲息地知之甚少,

但人們推測它們像其他幼年海龜一樣在大海中過著浮游生物般的生活, 直到成年時才會離開它們的家。 [1]

3 .生活習性

玳瑁是海洋中較大而兇猛的肉食性動物, 經常出沒於珊瑚礁中, 主要捕食魚類、蝦、蟹和軟體動物, 也吃海藻。 它的活動能力較強, 游泳速度較快。 玳瑁喜歡在珊瑚礁 、大陸架 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 雖然玳瑁是雜食性動物, 但最主要的食物是海綿 。 海綿佔據了加勒比玳瑁種群膳食總量的70~95%。 玳瑁只覓食幾個特定的海綿物種, 如海綿綱(Demospongiae), 特別是星骨海綿目(Astrophorida)、螺旋海綿目(Spirophorida)和韌海綿目(Hadromerida)海綿。 除海綿外, 玳瑁的食物還包括海藻 以及水母 和海葵 等刺胞動物。

也捕食極為危險的水螅綱動物僧帽水母 (Physalia physalis)。 [1]

玳瑁在捕食這些刺胞動物時會閉上沒有保護結構的眼睛, 而且諸如僧帽水母 這樣的劇毒動物的刺細胞並不能透過玳瑁生有鱗甲的頭部, 這樣玳瑁就不會受到威脅。 玳瑁有時也會捕食蝦蟹和貝類, 它們的雙顎十分有力, 可以咬碎蟹殼甚至是極為堅硬厚實的貝殼, 如雙殼類貝類。 玳瑁的嘴為其捕食珊瑚縫隙中的小蝦和烏賊提供了方便, 鷹喙般鉤曲的嘴可以輕易的將它們鉤出。 [4]

玳瑁對於其獵物有很強的適應力和抵抗力, 它們覓食的一些海綿 對於其他生物體來說是劇毒且往往是致命的。 此外, 玳瑁還會選擇一些富含矽質骨針的海綿為食。 [4]

由於玳瑁有異常堅實的甲殼,

它們沒有什麼主要天敵, 因為很少有動物能咬穿它們的殼。 鯊魚和灣鱷算是玳瑁的天敵, 章魚和某些海洋表層魚類也會捕食成年玳瑁。 而且由於玳瑁經常覓食海綿, 身上會帶有某些海綿難聞的味道, 而且由於玳瑁取食有毒的海綿和刺胞動物, 其肉中含有相當水準的毒性, 因此有時可以使某些天敵或人類卻步。 玳瑁的性情較為凶。

以上就是關於玳瑁的簡單的介紹了, 不知道你是否對玳瑁有一個具體的瞭解了呢?當然了玳瑁對於其它生物來說也是不能致命的, 由其是其傳聞生劇毒的物質, 因此在研究玳瑁的時候最好做好相關的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