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唱歌跑調病名為失歌症

“你沒有一句唱在調子上, 為什麼還總愛唱個不停?可是我真聽不出自己走調在哪裡啊?”你的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 唱歌愛跑調卻總是自戀地充當“麥霸”。 當然, 最大的問題不是五音不全, 而是他們天生就感覺不出自己在跑調。

年關將至, 聚會繁多, “失歌症患者”又要出來“橫行肆虐”, 這個詞語也就此位列新浪微博搜索熱詞排行榜第一名。 記者就此採訪了我省醫學界相關專家, 專家表示, “失歌症”是個新名詞, 先天的“缺陷”和後天的“表現欲”相結合, 才導致了“失歌症”的產生。

“失歌症”出現比例大約4%

不是每個人都是左小祖咒,

刻意的唱歌跑調也能“自成一派”。 最先炒紅“失歌症”名詞的是果殼網。 果殼健康在網站文章中寫道, 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4%左右, 但研究者們認為對於音高的識別障礙可能導致了失歌症, 而且這種識別障礙在現實音樂情景下會被放大, 進而出現音樂相關記憶障礙。 就像色弱者無法分清波長相近的顏色一樣, 失歌者無法區別出音高相近的音符。 他們聽力正常, 發音亦無異常, 言語交流也完全沒有問題, 但就是對音樂一竅不通, 聽不懂也唱不來。

為了進一步理解“失歌症”的具體情況, 果殼健康用兩首歌做了一個案例。 《土耳其進行曲》和《菊花台》的絕大部分音樂都是由音高相鄰的音符按照一定的節奏組成的。

“失歌症”患者若是察覺不出旋律裡的差別, 自然也就無法把握整體旋律的整體變化。 而失歌者跟音樂相關的記憶障礙, 表現為即使是已經聽過上千次的旋律, 在他們聽來還是陌生, 所以他們很難學習唱歌。 另一方面, 他們也聽不出不和諧的曲調。 嬰兒對音階和節拍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 大約9個月的嬰兒就表現出對連續音階的喜好。 這種能力與後天培養無關, 似乎是人大腦的一項特殊的能力, 而患了失歌症的人卻對連續的音階無明確偏好。

網友:五音不全終於有權威學名了

“失歌症”的新名詞一出現, 不少網友“欣喜若狂”, “終於找到我五音不全的問題在哪裡了, 原來是失歌症。 ”不少在KTV“死不開口”的網友非常開心,

“我終於找到堂皇拒絕KTV的理由了, 原來我是這4%中的一分子。 ”“終於給五音不全找了個權威的學名了, 居然叫失歌症。 ”

記者在一些社區網站上看到, 類似於“跑調也要唱歌”一類的小組層出不窮。 穿梭於這些網路小組小站的網友都是些熱愛唱歌但總是五音不全的“跑調專業戶”。 新浪微博網友“Julia_Zhu”說, “這個太貼切我了。 我的死黨就是一開口就跑調的典型, 但我絕對沒有想到他這毛病居然是天生的。 ”

專家分析“失歌症”

與遺傳因素有關, 個人表現欲“加劇”“病情”

“失歌症”到底是怎樣產生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分析, 出現“失歌症”狀況的患者在認知情況上存在一定的問題, 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係外, 患者自身的表現欲也是“加劇”失歌症的原因之一。

袁勇貴主任建議, 如果想要緩解“失歌症”的情況, 應該先從糾正患者過強的表現欲開始。 比方說可以採用將“失歌症”患者的歌曲錄下來, 讓他自己聽一聽的方法。

“失歌症”嚴格說不是一種病態

南京腦科醫院康復醫學科邵偉波主任表示, 他並沒有聽過“失歌症”這一說法, 在臨床上, 也從沒有碰到過單純的因失去唱歌能力而就診的患者。 而且專家指出, 嚴格地說, 這還不能稱為一種病態, 這需要和自己前後對照相比, 有的人生下來就對音樂不“敏感”。 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是有個體差異的, 就好比很多人對於空間差異的感知也是有差異的, 很多女性自稱沒有開車的天賦, 她們的空間感和方向感就沒有男性強。

麥霸們自查一下

聽不懂“弦外之音”, 自己是否也有“失歌症”

伴隨著“失歌症”探討在網路上的火熱, 網友也總結出了“失歌症”的幾大症狀:唱歌跑調、聽不出別人用語調表示的語義、方向感不好、整理能力低等等。 由於失歌症的病症在於不能辨別音高, 分辨不出有細微差別的音符, 所以失歌症患者可能還存在溝通障礙, 如辨別不出對方語言中傳達的表示生氣、害怕或諷刺等情緒。 他們經常會遺漏對方通過語調表達的“弦外之音”。 嚴格來講, 患“失歌症”有以下症狀:

1、擁有正常的聽力, 智力和記憶力, 卻完全無法感知音樂。 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 如果聽不到歌詞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們也聽不出來,

不和諧的和絃令大多數人避之不及, 他們卻不覺得難聽。

2、失歌症患者不能準確地唱出一首歌。 不過他們往往意識不到, 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

3、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種情況。 大約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 但還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歡音樂, 因為他們很想享受那種韻律感。

4、在有的失歌症患者聽來, 音樂就像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讓人感到不舒服。 不過覺得音樂難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數, 對大多數患者來說, 音樂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