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蜜蠟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經》

【拼音名】Mì Là

【別名】蠟(《肘後方》), 蜜蹠(《本草經集注》), 蜂蠟(《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等工蜂分泌的蠟質, 經精製而成。 春、秋二季, 將取去蜂蜜後的蜂巢, 入水鍋中加熱熔化, 除去上層泡沫雜質, 趁熱過濾, 放冷, 蜂蠟即凝結成塊, 浮於水面, 取出, 即為黃蠟。 黃蠟再經熬煉、脫色等加工過程, 即成白蠟。

【性狀】

①黃蠟(《姚僧坦集驗方》), 又名:黃占(《種福堂公選良方》)。 多為不規則的塊狀, 大小不一, 全體呈黃色或黃棕色, 不透明或微透明。 表面光滑, 觸之有油膩感。 體輕, 能浮于水面, 冷時質軟脆, 碎斷面顆粒性, 用手搓捏,

能軟化。 有蜂蜜樣香氣, 味演, 嚼之細膩而粘。 不溶于水, 可溶幹醚及氯仿中。 以色黃、純淨、質較軟而有油膩感、顯蜂蜜樣香氣者為佳。

②白蠟(《別錄》), 又名:蜂白蠟。 為白色塊狀。 質較純。 氣味較微弱, 其它均與黃蠟同。

全國大部地區均有生產。

【化學成份】

蜂蠟(蜜蠟)主要成分可分為4大類, 即酯類、游離酸類、游離醇類和烴類。 此外還含微量的揮發油及色素。

在酯類中有軟脂酸蜂花酯(約占80%, 是蜂蠟主要成分), 蠟酸蜂花酯落花生油酸蜂花酯;在游離酸類中有蠟酸(約占15%), 廿四酸, 褐煤酸, 蜂花酸, 葉虱酸, 落花生油酸, 新蠟酸即廿五酸;在游離醇類中有正廿八醇, 蜂花醇;在烴類中有廿五烷, 廿七烷, 廿九烷, 卅一烷及不飽和的蜂花烯。 以上所舉, 是一概略,

例如所含脂酸可能包括從C24至C34的偶數碳的正脂酸, 醇類可能包括從C24至C34的偶數碳的伯醇。

黃、白兩種蜂蠟的成分, 基本相同。 蜂蠟據稱尚含一種芳香性有色吻質, 名為蟲蠟素。

【性味】

甘淡, 平。

①《本經》:味甘, 微溫。

②《藥性論》:味甘, 平, 無毒。

③《本經逢原》:淡, 平, 無毒。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①《本草匯言》:入手、足陽明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功能主治】

解毒, 生肌, 定痛。 治急心痛, 下痢膿血, 久瀉不止, 胎動下血, 瘡癰內攻, 久潰不斂, 水火燙傷。

①《本經》:主下痢膿血, 補中, 續絕傷, 金瘡, 益氣。

②《別錄》:療久泄辯後重見白膿, 補絕傷, 利小兒。

③《本草通玄》:貼瘡生肌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溶化和服, 1.5~3錢;或入丸劑。 外用:溶化調敷。

【注意】

濕熱痢初起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芫花、齊蛤。

②《本草經疏》:火熱暴痢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