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中醫怎麼治療小兒膽道感染

小兒膽道感染以腹痛、高熱塞戰為主要症狀, 偶有黃疸。 上腹疼呈持續或間斷性鈍痛、脹痛或劇烈絞痛。

【症狀】:

急性膽囊炎常伴有噁心、嘔吐。 高熱可引起驚厥, 或精神不好、譫妄、昏迷等症狀。 黃疸較輕, 時間短暫。

體格檢查呈急性病容, 體溫可持續在38.5℃以上, 最高可達41℃, 右上腹有明顯壓痛及腹肌緊張, 有時可觸及腫大的膽囊。 個別嚴重病例以中毒性休克為主要表現經治療後始出現腹脹、全腹緊張及壓痛等腹膜炎體征。

末梢血象白細胞數增高, 並可有中性白細胞數增多, 核左移及中毒顆粒。

【應對措施】:

急性膽囊炎可採用非手術療法,

包括解痙攣、鎮痛及抗感染治療。 廣譜抗生素如近苄青黴素、慶大黴素、先鋒黴素及甲硝達唑為常用抗菌藥。 因多不能進食, 故亦須靜脈補液維持營養及水分。

1.中醫療法 以清利濕熱、鄶肝理氣為主。

處方舉例:柴胡3g, 黃芩9g, 木香3g, 枳殼9g, 郁金9g, 公英15g, 大黃6g, 茵陳15g, 膽草6g。 腹痛重者加元胡9g, 川楝子9g。

2.手術療法:手術適應證:

①膽汁性腹膜炎確診後應爭取儘早手術;

②高熱、中毒性休克, 經短時間糾正無顯著改善或病情惡化者;

③在治療過程併發有肝膿腫、胰腺炎、膽囊壞死穿孔;

④膽管結石。 瘢痕狹窄非手術不能解除者。 手術原則是:解除膽道的梗阻、充分引流減低膽內壓。 術前應積極準備, 包括輸血、補液、靜脈輸入抗生素及糾正休克等措施。

如經3~6小時的積極治療, 症狀未見好轉, 即應行急症手術以免失去搶救機會。

手術方式可根據患兒一般情況及局部情況決定。 如系化膿性穿孔性或壞疽性膽囊炎則作膽囊切除。 如病變限於膽囊而小兒一般情況不良者亦可作膽囊造瘺。 若同伴有膽總管炎症或穿孔時則須行膽管引流, 同時行腹腔引流。

一般急性膽囊炎經非手術治療可以消退自愈, 但伴發腹膜炎者, 須經積極準備後手術治療。

【發生原因】:

急性膽囊炎與膽管炎的主要病因為膽汁滯留與細菌感染。 膽汁滯留多因膽管梗阻造成, 常見的梗阻因素有膽道先天性或炎性狹窄、膽腸吻合術後吻合狹窄返流及寄生蟲引起的膽總管括約肌痙攣。 細菌可經血液、淋巴、腸道或鄰近器官而侵入膽囊與膽管,

引起炎症的細菌以大腸桿菌為主, 約占70%, 其他有葡萄球菌, 溶血性鏈球菌、變形桿菌等, 亦可為混合感染。

【預防】:

暫無預防的方法。

【易發年齡】:

易發于各年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