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專家建議高危人群早做檢查逃離“猝死劫”

高危人群早做檢查逃離“猝死劫”

“我國每年有55萬人發生心臟性猝死, 倖存者不到1%, 相當於每週有22架滿員的波音747飛機機毀人亡。 ”著名心臟病專家葛均波教授昨天在接受採訪時稱, 有過心肌梗死或患有心衰者, 都是心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對於猝死的最好防治辦法, 是高危人群及早到心內科進行檢查, 由專家來判斷是否需要植入自動心臟複律除顫器。

青壯年猝死多由於工作壓力大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特別指出, 對中老年人而言,

發生猝死一般都有基礎疾病在先。 在此基礎上的誘發因素, 包括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過度疲勞、吸煙酗酒熬夜、暴飲暴食等。

而諸多青壯年被心臟性猝死“擊垮”, 主要原因在於工作壓力過大, 生活方式不健康。 他們或由於忽略了已經存在卻無明顯心絞痛等症狀的早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定時炸彈”一旦遇到壓力、勞累、情緒波動等誘發因素, 就會造成粥樣斑塊破裂—心肌缺血—致死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嚴重後果;或長期精神高度緊張或過度焦慮, 不能及時釋放壓力, 不能有效節制情緒變化, 同樣會引起或加重冠狀動脈痙攣, 導致心臟性猝死。

如何逃離無早期症狀的“猝死劫”?葛均波表示, 在猝死發生前, 其實會有一些先兆症狀。

典型症狀包括喘不上氣、心悸、胸前區壓榨性疼痛、脖子好像被什麼東西勒著、雖然無牙病卻感到牙痛、肋骨下疼痛、左胸部疼痛、眼花、出冷汗和失神。 還有一些非典型症狀, 老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如果上腹部疼痛、下頜疼, 或是感覺全身虛弱、頭暈、呼吸困難、渾身沒勁等, 也需格外留意。

8條“守則”預防心臟性猝死

“但是發生猝死後, 有效營救時間非常短暫, 僅為7—10分鐘!”葛均波介紹說, 電除顫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在一些國家, 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均備有自動體外除顫儀, 並對民眾進行除顫方法的培訓。 然而即使在緊急救護系統非常完善、可早期給予除顫治療的地區, 比如美國, 院外心臟驟停的存活率仍很低,

僅為5%。 我國則不到1%。 另一種目前在一些大醫院比較可行的防治辦法, 就是為高危人群植入集起搏和電複律功能於一體的自動心臟複律除顫器, 它能在幾秒鐘內識別病人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並自動放電除顫, 恢復正常竇性心律, 減少猝死的發生。

臨床資料證實, 有過心梗的患者猝死發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6倍, 心衰患者發生心臟性猝死的危險比常人高6—9倍。 葛教授同時建議說, 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導致的心力衰竭病史, 或者發生過心臟性暈厥、有猝死家族史者為發生心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他們的家屬應該接受心肺復蘇的培訓, 發生猝死情況後可及時實施心前區捶擊、保持氣道通暢、口對口人工呼吸, 並不間斷地進行心外按壓至患者醒來或專業人員到達。

葛均波教授最終強調, 預防心臟性猝死, 無外乎做到8條“守則”:遠離三高, 戒煙限酒, 規律運動, 清淡飲食, 充足睡眠, 控制體重, 預防便秘, 學習急救。 首席記者施捷

名詞解釋:心臟性猝死

猝死, 是指以意識喪失為先導的意外性自然死亡。 由心臟原因引起的猝死, 即為心臟性猝死, 占全部猝死的90%以上。 究其直接致死原因, 88%為心律失常, 通常由心室顫動造成——由一個異常心電活動引發, 導致心肌無序抽搐, 心室無法有效泵出血液到動脈和外周循環系統, 造成身體缺氧。 除非給予電擊治療使它恢復為竇性心律, 否則幾秒鐘內患者就會失去知覺, 數分鐘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