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及治療很關鍵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診斷方法, 主要是看患者是否會出現晨僵, 腫脹等現象, 對於這種疾病的治療我們可以通過中醫療法來緩解病情, 如拔罐療法, 刮痧治療, 艾灸治療等。

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標準

通過症狀來診斷:

1.晨僵:早起後一個小時以上, 做握拳或者展指動作時, 因關節僵硬而不能自如且症狀持續六周以上。

2.三處以上的關節腫脹:全身關節中, 同時有三處以上關節腫脹症狀持續六周以上。

3.手指關節炎:手指關節中一處以上關節腫脹症狀持續六周以上。

4.對稱性關節腫脹:左右對稱的相同關節幾乎同時腫脹。

5.類風濕結節:肘、膝、後頸部等骨突處皮下, 有米粒到拇指大小的腫包出現。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匯總

1.拔罐治療

取穴:肩髁、曲池、外關、合穀、風市、血海、陽陵泉、足三裡、絕骨。

施術:採用針藥罐。 先針刺得氣後, 將竹藥罐(用伸筋草、透骨草、雞血藤、鉤藤、羌活、獨活、艾葉各20克, 防風、威靈仙、木瓜、牛膝、當歸、川芎、沒藥、乳香、紅花、

附子、甘草、忍冬藤各15克裝入布袋蒸後加水煮後的竹罐)吸罩於針上, 15分鐘後起去針罐。 隔日1次, 10次為1個療程, 療程間隔7天。

2.刮痧治療

(1)取穴:疼痛關節等。 主要刮治疼痛關節部位。

局部刮治可增強關節的血液迴圈, 促進病邪向外排出, 起到有效治療作用。 行痹加刮血海, 意在血行風自滅;痛痹加刮關元, 以振奮陽氣, 祛除寒邪;著痹加刮足三裡, 旨在健脾祛濕;熱痹加刮大椎、曲池穴, 增強退熱之功。

(2)治法:患者取坐位或臥位, 術者在疼痛關節塗以具有活血化瘀、疏經通絡作用的刮痧介質, 然後以中等力度刮至局部出現潮紅或痧痕為好。 繼則根據其屬行痹、痛痹等, 配刮上述穴位。 每3?5日刮治1次, 7次為1個療程。 刮治間隔期間, 或不耐刮法者, 可使用拍痧法。 此外, 挑痧法對本病也有較好療效, 可適當選用。 平時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避免居住潮濕環境, 注意關節部位保暖。

3.艾灸治療

方法一:針對於寒濕型類風濕關節炎, 症見關節疼痛較劇, 遇寒加重, 得熱痛減, 晝輕夜重, 舌苔白, 脈弦緊。

取穴:大宗、肩髎、曲池、陽溪、陽谷、陽地、八邪、秩邊、膝眼、陽關、陽陵泉、足三裡、昆侖、解溪、八風、頸夾脊(1?7)、上關、脾俞、腎俞、至陽、筋縮。

灸法:①艾條迴旋灸。 點燃艾條, 在穴位上往復迴旋熏烤, 火頭距離皮膚2?3釐米,

每穴可灸15?30分鐘, 每次選

4?5穴, 隔日1次。 適用于風濕、麻搏、皮膚病。 ②艾炷灸。 在穴位塗上大蒜汁, 以黏住艾炷, 選用標準大中艾炷施灸, 可吹火使艾炷燃燒加快, 當穴下產生強烈刺激感時即去除艾炷。 一般灸3?10壯, 適用於慢性頑固性病症。 ③艾炷隔蒜灸。 在穴位上放3毫米厚的蒜片, 中穿數孔, 蒜片上放艾炷灸, 每次每穴灸, 感到皮膚灼痛時即更換艾炷。 腫脹關節局部皮膚針刺出血, 手指關節腫脹, 伸不利時用三棱針在四縫穴刺出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