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煎药的误区-别再忽略了煎药的方法

中药配药繁多复杂, 连煎药的过程也是如此。 武火, 文火夹杂着熬药, 有的药物要先放, 有些则后方, 有些药熬制之时要加入药引子,

诸如此类等等。 这些熬药的特殊过程我们知道多少呢?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 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对服之外, 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 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广大中医师在处方医嘱时常常被忽略,而影响到中医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1.加酒同煎法如炙甘草汤, 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同煎。 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 助行药势、宣痹通阳。 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 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 炙甘草汤是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 在煎药的同时加入清酒, 不独增强通心阳、推动血行之作用, 而且还使诸养阴药滋腻之性得清酒而消除。

此外酒还是一种很好的溶媒, 加酒同煎, 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的溶出。 笔者在10年前用炙甘草汤治疗数十例老年心动悸、脉结代、少气少苔患者, 收效惘然, 遂在活血化瘀、通阳益气等治法及方剂中变来变去, 在越变越乱自己更加纳闷之余, 又回过头来翻阅《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发现忽略了原方中的加酒同煎法, 令自已遗憾不已!从此以后, 再遇心动悸、脉结代患者, 或被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 处以炙甘草汤时, 据脉症情形必告知加入50~250ml数量不等的黄酒同煎, 始从仲师方中体会到了炙甘草汤在临床实例应用中的“鼓桴之效”。

2.加蜜同煎法如陷胸丸, 以白蜜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

温顿服之。 仲师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为了缓和陷胸丸的峻烈药性变峻下为缓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 顾护胃气三是取其甘润缓急之功, 辅佐主药发挥作用四是取甘以矫味。 《本草纲目》云“蜜, 其入药之功有五, 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 “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和营卫、润五脏、通三焦、润脾胃”。 今天有些医师在处方时往往舍蜜不入, 使方剂疗效不能尽最大限度的发挥, 甚为遗憾。

3.米熟则汤成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 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 米熟则汤成, 目的在于取稼穑之品粳米甘平之性, 在补养脾胃、顾护脾肺之阴的同时, 缓其方中其它药物之寒降性能, 使药性在中上焦持久地发挥治疗效用。

由于粳米是一味药食两用、以食为主的品种, 属多数药房、药店配方“断档”饮片, 医师处方、药师配方时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从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它药中一起煎煮, 在处方或配方有粳米的处方时, “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医师或药师们的“口头禅”, 很少有医师或药师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汤成”这个煎煮的“度”!

中药的神奇, 不仅仅在于用药的配方, 更在于对每一个病人的辩证论治和熬药时候对每一种药性的准确把握, 什么药是需要通过药引子来通达药性的, 什么药是走散之性, 是需要后放的, 这些都需要牢记于心。